现代都市人常说“心累”,如果这种疲惫还跟着胸痛、胸闷,可能得注意中医说的“心血瘀阻”问题——这也是冠心病的一种常见证型。这种证型的冠心病,主要和三个因素有关:
一、为什么会出现心血瘀阻?
1. 情绪不好,气堵了带不动血
长期压力大、焦虑,会让体内的“气”运行乱了,血也跟着流得不通畅。现代研究发现,老处于负面情绪里,体内皮质醇(一种压力激素)会变多,让血管内壁变“脆弱”。这和中医“气带着血走,气通血才通”的说法正好对上。
2. 贪凉吃冷,血管收缩堵了
总贪凉(比如吹空调太狠)、吃冰的冷的,会让血管收缩。临床数据显示,冬天冠心病发作比其他季节多23%左右,正对应中医“寒了就会凝住”的说法。低温会让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抽筋”,加重心脏缺血的问题。
3. 气血不够,时间长了堵在血管里
年纪大了,或者有慢性病耗着身体,气血生成不够,容易堵在血管里。现代研究发现,细胞里的线粒体(给细胞供能的“小电厂”)功能下降,和血管内壁损伤有关系,这和中医“病时间长了会伤到血管脉络”的说法不谋而合。
二、怎么判断是不是心血瘀阻?
如果有以下组合症状,得警惕:
典型表现
- 固定位置的胸痛:像针扎一样,疼超过5分钟,还可能串到左边肩膀后背;
- 胸闷得像压了块石头,一直闷着,休息了也没怎么好转;
- 还会跟着心慌、心跳快,没力气、气短,一活动更厉害。
特殊体征
- 舌头颜色发紫发暗,或者有瘀斑;
- 摸脉的时候,脉跳得不通畅,或者时快时慢、有停顿;
- 手指尖血液循环不好(比如总是凉的、发紫)。
要注意和心脏神经症区分开,最好结合心电图、心脏超声,再加上中医的望闻问切一起判断。
三、怎么调理心血瘀阻?
(一)中医干预:找专业医生用活血化瘀的药
要在专业中医指导下,用活血化瘀的中药。现代研究发现,川芎、丹参这些中药,能抑制血小板“抱团”(防止血栓)、改善微血管循环。用药的时候要查凝血功能,别和其他抗凝药一起用,以免有冲突。
(二)吃对食物,帮血管通一通
-
推荐吃这些:
- 每天可以吃点山楂(不超过10克),每周吃3次黑木耳;
- 每周可以吃2次三七粉,每次1-3克;
- 气滞血瘀的人,可以用丹参10克、玫瑰花5克、陈皮3克泡茶水喝。
-
这些要避开:
- 每天胆固醇别超过300毫克(差不多一个鸡蛋黄的量);
- 别吃太饱,容易诱发心绞痛;
- 少吃咸的、油大的食物。
(三)生活方式改一改,血管更通畅
-
运动选温和的:
- 推荐打太极、练八段锦,每天练30分钟;
- 运动强度别太大,心率保持在“170减去年龄”左右(比如50岁就是120次/分钟);
- 别早上空腹锻炼,运动前运动后要测测心率、血压。
-
情绪要放松:
- 每天做15分钟正念冥想(比如专注呼吸、放松身体);
- 培养点爱好(比如养花、画画),转移压力;
- 作息规律点,别熬夜,调整身体的自主神经。
-
环境别太冷:
- 房间温度保持在22-25℃,别太冷;
- 重点保暖脖子后面的大椎穴(低头时脖子后面最突出的骨头下面)、胸口的膻中穴(两乳头中间);
- 换季的时候,注意加减衣服,别一会儿冷一会儿热。
四、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要一起管好基础病,按照《中国慢性病防治指南》的要求,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空腹血糖在7.0mmol/L以下,餐后血糖在10.0mmol/L以下。
女性更年期人群:更年期雌激素下降,会让血瘀更明显,建议多吃点亚麻籽、豆制品(补充植物雌激素),定期查激素水平。
亚健康人群:可以定期做经络检测,看看舌下有没有静脉曲张、脸上有没有发黑,早发现早调理体质。
要特别提醒的是,不管怎么调理,都得先去正规医院确诊。如果胸痛持续超过15分钟,还出大汗,赶紧去医院,排除急性心梗的可能。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综合管理,能有效改善心血瘀阻的情况,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