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下巴或下颌附近摸到鼓包可别大意,这背后可能藏着几种不同的问题,其中颌下腺囊肿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我国颌下腺疾病的年发病率正在上升,30-50岁的人尤其要注意。
下巴鼓包别大意!先搞懂这4种可能
需要警惕的常见问题有这几种:
- 急性淋巴结炎:大多是上呼吸道感染(比如感冒、咽炎)引起的,鼓包的地方会红、肿、热、痛,还可能发烧;
- 皮脂腺囊肿:是皮肤里的油脂腺堵了形成的良性鼓包,表面能看到一个小开口,挤出来的东西像豆腐渣;
- 脂肪瘤:是脂肪组织长出来的良性瘤子,摸起来软软的,能推动,长得很慢;
- 甲状腺结节:长在脖子前面甲状腺的位置,得靠B超或者穿刺才能确定是什么性质。
揭秘囊肿形成背后的3大元凶
颌下腺是分泌唾液的重要器官,正常人每天能分泌500-1500ml唾液,帮我们保持口腔湿润、消化食物。如果它的分泌功能出问题,就可能形成囊肿,主要原因有3个:
1. 导管堵了
最常见的是涎石(唾液里的矿物质沉淀成的小石头),约40%-60%的囊肿都是它引起的。现在人喝水少、吃的东西太精细,可能更容易长涎石,但具体是不是这样还没明确统计。
2. 腺体受伤
比如下巴骨折、补牙或拔牙时不小心伤到颌下腺,腺泡破了,里面的黏液流出来就会形成“假性囊肿”,这种情况占15%-25%。
3. 不明原因
约20%的囊肿找不到明确原因,可能和先天导管发育不好、长时间压迫(比如总低头)有关,但总低头是不是真的会导致还在研究。
5分钟自查法:辨别危险肿块
自己先简单查一查,能初步判断要不要赶紧去医院:
动态观察
记一下鼓包大小和吃饭有没有关系——颌下腺囊肿有个特点:吃饭时唾液分泌变多,鼓包会暂时变大。
摸一摸
良性囊肿一般能推动,不疼,摸起来有点像装了水的气球;如果摸起来特别疼或者硬邦邦的,要小心是不是感染或者长了瘤子。
看一看
张开嘴看看口底两边是不是对称,颌下腺囊肿可能会让口底鼓起来,但不是所有都会变蓝紫色,别自己瞎猜。
最新诊断技术:超声+细针活检组合
现在诊断主要用“超声+细针活检”的组合,是2023年头颈外科指南推荐的方法:
- 超声:首选的检查,能看清囊肿的形状、边界、里面有没有液体或固体,还能看有没有血流;有时候会用弹性成像帮着判断硬度,但准不准要看医生的经验。
- 细针穿刺:在超声引导下用细针抽点囊液出来化验,既能确定是什么问题,还能暂时缓解鼓包的大小。研究说这两种方法一起用,诊断准确率更高。
治疗新趋势:微创技术应用进展
现在治疗更偏向微创,尽量保留颌下腺的功能:
- 内镜取石:如果结石长在导管靠近嘴里的位置,用内镜从嘴里进去把结石取出来,不用开刀,能保住腺体,术后要用药防感染;
- 激光造瘘:用半导体激光在囊肿上开个新的引流口,适合简单的囊肿,术后要定期冲洗保持顺畅;
- 射频消融:用热效应让囊肿壁坏死,适合有感染的情况,治疗时要根据囊肿大小调参数,得精确。
术后护理指南:预防复发的五大要点
想避免复发,术后要做好这5点:
- 多喝水,每天至少喝1500ml,促进唾液分泌,防止导管堵;
- 吃饭规律,细嚼慢咽,刺激腺体正常收缩;
- 用温毛巾敷下巴,促进血液循环;
- 少吃精制糖(比如奶茶、蛋糕里的添加糖),减少黏稠唾液,避免导管堵;
- 定期复查,术后每6-12个月做一次B超。
总之,下巴鼓包不一定都是大病,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先自己简单查一查,再找医生做专业检查,确诊后选合适的微创治疗,术后做好护理,就能有效控制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