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嗅觉系统是一条“三级通路”——从鼻子里的嗅区黏膜,到连接的嗅神经束,再到大脑里的嗅皮质,不管哪个环节受损,都可能导致嗅觉减退甚至完全闻不到味。据研究,大约15%的颅脑损伤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嗅觉问题,其中约30%会持续嗅觉减退。
嗅觉障碍的三大常见原因
1. 颅底肿瘤压迫
颅底嗅沟区的占位性病变(比如原发性嗅神经肿瘤,或者其他部位转移来的肿瘤),当肿瘤长到3厘米以上时,会压迫嗅神经,造成神经纤维损伤。治疗主要是手术全切,术后可能需要辅助放疗降低复发风险。做影像学检查时,要重点看MRI的T2加权信号表现。
2. 鼻腔结构性病变
通过鼻内镜检查发现鼻子里有息肉样或结节样的新生物时,得先区分是良性还是恶性。比如内翻性乳头状瘤有潜在恶变可能,手术切除后复发率约30%;如果是恶性肿瘤,需要先做分期评估,微创手术能保留约65%患者的基础嗅觉功能。
3. 炎性神经损伤
头部或鼻部外伤后,鼻黏膜水肿引发的免疫反应,可能会进一步损伤神经。临床研究发现,规范的抗炎联合神经营养治疗,能让嗅觉改善效果比单纯观察好很多,但具体治疗得遵医嘱。
康复干预怎么做
急性期(受伤后0-72小时)
- 间歇性冷敷:每冰敷前额15分钟,就停1小时,减少神经进一步损伤的风险;
- 注意体位:保持头高位(比如半坐卧),别用力擤鼻子。
亚急性期(3-14天)
- 嗅觉训练:每天用柠檬、薄荷、咖啡、玫瑰这几种气味,每种闻10秒,重复3组;
- 鼻腔护理: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配合体位引流,帮助药物更好地作用。
慢性期(超过3个月)
- 神经修复: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神经营养相关治疗;
- 定期复查:每3个月做一次嗅觉功能评估。
就诊时要做哪些检查
- 影像学检查:需要做CT三维重建和嗅区MRI薄层扫描,看看有没有结构异常;
- 功能检查:用专业设备做标准化的嗅觉阈值检测,评估嗅觉受损程度;
- 手术评估:如果符合手术条件,建议72小时内做嗅神经探查术;
- 恢复监测:关注嗅球的信号强度变化,这能提示恢复情况。
哪些情况要特别警惕
如果出现持续头痛、视力变化(比如看东西模糊),或者单侧鼻子流血性分泌物,得肿瘤的可能性会比平时高8倍;老年患者如果6个月还没恢复,要小心神经退行性疾病;儿童患者恢复率相对高,但要监测认知发育情况(比如反应力、记忆力有没有异常)。
最后提醒大家:不要自己用血管收缩剂或含锌的药物,一定要遵医嘱。临床研究显示,早期规范治疗能让嗅觉恢复的概率提升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