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肌腱损伤是常见的手部创伤,因手部肌腱结构精密,一旦受伤对功能影响显著。如果手指被割伤后出现活动受限,需优先排查肌腱损伤的可能。
一、肌腱损伤的解剖基础与损伤特征
手指的屈伸动作依赖两组关键肌腱:指背的伸肌腱负责伸直,指腹的屈肌腱负责弯曲。这两组肌腱像“动力绳索”,沿关节两侧呈直线走行——就像机器里的传动钢索,只要伤口横穿指背或指腹的中线(肌腱经过的位置),都可能造成肌腱断裂。哪怕伤口只有1厘米长,只要刚好在肌腱走行区,都有完全断裂的风险。
伸肌腱损伤的典型表现是手指无法主动伸直,像“晾衣架”一样僵在那里;屈肌腱损伤则是手指弯不下去,如同“卡住的窗帘”拉不动。通过这些特征,能初步判断是哪组肌腱出了问题。
二、功能测试与鉴别诊断要点
受伤后早期的功能测试很关键,建议分步骤做:先观察手指整体能不能伸直,再逐节测试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和远端指节的主动活动度。最好在伤后3小时内测试,因为肿胀会让后续评估变不准。
要注意和神经损伤区分:神经伤了主要是感觉异常(比如麻、疼),但手指还能动能弯;肌腱伤了是特定方向动不了。不过临床常遇到“混合伤”——约23%-35%的手部开放性损伤会同时伤到神经和肌腱,所以宁肯“从严排查”,别漏诊。
三、术后功能障碍的鉴别诊断
缝合后如果手指还是动不了,先别急着慌:首先可能是麻药没消(一般6小时内会退),其次是创伤肿得太厉害(暂时动不了),最后才考虑肌腱损伤或修复失败。临床有个“72小时观察法则”:超过3天还没恢复,肌腱损伤的概率会升到78%。
现在查肌腱首选高频超声,诊断准度能到94.7%,能清楚看到肌腱是不是断了、回声有没有变弱。早诊断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率(92%)比晚诊断的(67%)高很多。
四、规范化诊疗流程与专科优势
急诊处理要按“三步探查法”来:用生理盐水冲干净伤口(好看清内部)、掰动关节看肌腱动不动(有没有滑动)、用细探针探一探(确认断裂位置)。找手外科专科医生治疗更靠谱——数据显示,专科组的关节活动度比普通外科组多15°左右,握力恢复率高28个百分点。
现在修复肌腱用的是5-0号或更细的显微缝线,在放大镜下精准对接。术后康复要分阶段:前3天完全制动(保护肌腱),第4-14天戴支具慢慢动(可控活动),15天后开始加阻力训练。整个康复要3-6个月,前3周的规范治疗最关键,直接影响最终恢复效果。
总之,手部结构复杂,血管神经密集,只要是开放性伤口,最好找手外科医生评估。及时规范的处理不仅能让手指功能恢复得更好,还能减少慢性疼痛、关节僵硬等远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