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跑步后出现左胸压迫感疼痛、冒冷汗,总觉得是运动累着了。但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我国冠心病确诊患者超1.1亿,其中23.7%的人会因为运动诱发心绞痛——这种情况可能提示冠状动脉有器质性病变,得高度重视。
胸痛为什么会在运动后出现?
运动时心脏的泵血量会比安静时多4-5倍。如果冠状动脉长了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弹性变差,没法及时调整血流供应。这时候心肌需要的氧气变多,但冠脉供血跟不上,就会堆积乳酸,刺激心脏神经末梢产生疼痛。研究还发现,运动诱发的心绞痛可能通过迷走神经牵连到其他部位,有些患者会觉得下巴或牙齿疼。
要特别注意糖尿病患者:因为神经病变,他们可能出现“无痛性心肌缺血”,只觉得特别累或者有点消化不良,没有明显胸痛。临床数据显示,中老年糖尿病患者里,17%的人会这样发作,很容易耽误治疗。
怎么判断是不是冠脉问题引起的胸痛?
冠脉供血不足引起的胸痛,一般有这些特点:
- 疼痛感觉:像被压着、发紧或者闷胀,持续好几分钟;
- 发作规律:运动越剧烈越容易出现,停下后5-10分钟慢慢缓解;
- 疼痛位置:常出现在胸口正中间或左胸,可能串到左肩、后背甚至下巴;
- 诱发因素:冷天、刚吃饱饭、早上的时候更容易发作。
出现疑似症状,现场该怎么做?
出现疑似心绞痛的症状,要按下面的步骤快速处理:
- 立刻停止运动,半躺着休息(别平躺,能降低心脏负担);
- 舌下含服医生开的急救药(一定要是医生评估后开的),含完等3-5分钟看有没有缓解;
- 马上拨打急救电话,找专业医生帮忙;
- 有条件的话,吸低流量氧气(每分钟3-5升);
- 一直盯着意识状态,如果突然晕过去、没反应,赶紧做心肺复苏。
2023年美国心脏协会提醒,如果含了硝酸甘油没缓解,得按规定的间隔时间用,别短时间内反复用,不然可能导致低血压。建议40岁以上经常运动的人,定期做心血管专项检查。
不同的人,怎么预防?
针对不同风险的人,防护方法不一样:
- 基础防护:运动前一定要热身15分钟,慢慢加量;如果环境湿度超过75%,就调整运动强度,别练太猛;
- 营养帮忙:每天吃点含镁的食物,比如15颗杏仁,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 医疗管理:如果医生评估后需要用抗血小板的药,一定要严格听医嘱;
- 监测预警:定期做运动负荷试验,40岁以上的人建议每年查一次。
研究证实,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能让冠心病风险降低35%。但要控制强度——用运动感知量表(RPE)判断,维持在12-14分(有点吃力但还能正常说话)就行。如果本身有高血压、高血脂这些心血管危险因素,运动前一定要先找医生做风险评估。
身体发出异常信号时,赶紧去医院才是最安全的。记住“10分钟原则”:新出现的胸痛超过10分钟还没缓解,立刻启动紧急医疗响应。护好心脏得靠科学认识和规范管理,千万别存侥幸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