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是老年人群中藏得很深的急症,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80岁以上老人每年每250人里就有1个新发患者。它是血栓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引起的,严重时会导致急性右心衰竭甚至猝死,但只要通过现代医学规范治疗,多数患者能实现临床治愈。
抗凝治疗:血栓防控的基石
抗凝治疗是肺栓塞治疗的首要措施,核心是阻止血栓继续长大、预防新血栓形成。现在新型口服抗凝药已逐步替代传统的华法林,因为它不用调整剂量、药物相互作用少,出血风险也更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用低分子肝素过渡到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方案,能把3个月内的复发率降到1.5%以下。需要注意的是,新型口服抗凝药一般不用常规查凝血,但用低分子肝素时要监测APTT指标,如果超过基础值的1.5倍就得调整剂量;还要定期查血小板,避免出现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
溶栓治疗:高危患者的紧急干预
针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高危患者,溶栓治疗能在数小时内溶解血栓。研究显示,规范的溶栓方案结合右心室功能评估,能把住院死亡率从15%降到5%。但得严格符合条件——比如收缩压低于90mmHg持续15分钟以上,或者有心肌损伤的情况。治疗中要动态查纤维蛋白原,如果低于1.5g/L就得暂停,再做CT血管造影看看,避免出血。
介入与手术:复杂病例的精准解决
如果药物治疗没用或者不能用,介入治疗就很关键。导管导向溶栓是用微导管把溶栓药精准送到血栓处,24小时内肺动脉压力能降30%以上。急性大块血栓的话,用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加上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既能减少血栓量,又能防复发。手术取栓虽然只用在不到5%的患者身上,但如果溶栓失败还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它就是挽救生命的最后防线。
精准诊断:快且准才能救急
典型的“肺梗死三联征”是呼吸困难(85%患者有)、胸痛(50%)、咯血(30%),但老人往往症状不典型。D-二聚体检测阴性的话,95%可以排除,但50岁以上得用年龄校正——阈值是年龄×10 μg/L FEU。CT肺动脉造影是确诊的金标准,敏感度90%,但肾功能不好的患者可以用核素通气/灌注扫描代替。诊断时要结合临床概率评分(比如Wells评分)和生物标志物结果一起看。
三级预防:全周期管牢风险
一级预防要覆盖住院全程——骨科术后患者麻醉醒了就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长期卧床的人每天做踝泵运动,促进静脉血回流。二级预防主要是管抗凝的时间,第一次发作又没有诱因的,建议抗凝延长到6个月以上。三级预防要在家测血氧,要是SpO₂低于90%持续5分钟,就得启动紧急措施。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说,75岁以上患者要用Hestia标准做危险分层,这个标准考虑了肝肾功能等老人特有的情况,能更准地找出低危患者。
康复管理:恢复功能的关键
所有老人出院前要做6分钟步行试验,确保活动耐量恢复到生病前的80%以上。还要在家测血氧,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和心脏超声,看看右心室功能恢复得怎么样。如果有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风险,要早用靶向药物。
总的来说,肺栓塞虽然对老人威胁大,但早发现、规范治疗、做好预防和康复,多数能控制得好。老人和家属要多留意异常症状,比如突然喘不上气、胸痛,及时就医;日常做好预防,比如长期卧床时多做踝泵运动,就能降低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