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但早期症状常不典型,容易被当作普通感冒、支气管炎忽视。其实,肺癌在早期会发出一些“预警信号”,了解这些信号、掌握筛查和预防方法,能帮我们早发现、早干预,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持续性干咳:没原因的“咳”要警惕
持续超过2周的刺激性干咳需重视,这种咳嗽没有明确诱因(比如没感冒、没接触过敏物),不分季节,也没有发烧、喉咙痛等感染迹象。有的患者会突然咳起来,喉咙像有东西卡着,甚至咳出带异常成分的痰。据统计,约1/3的早期肺癌患者一开始误以为是呼吸道感染,结果耽误了诊断。
痰中带血:晨起的“铁锈色血丝”别忽视
差不多一半肺腺癌患者会出现痰中带血,典型表现是早上起床后的痰里混有铁锈色血丝,或者像血痂一样的物质,出血量一般不多。这是因为肿瘤里的新生血管非常脆弱,容易破裂出血。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做痰的细胞学检查,同时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出血加重。
胸痛:不固定、不持续的“灼痛”要注意
肺癌引起的胸痛有三个特点:部位不固定、不是持续发作、和姿势没关系。疼痛感觉像皮肤被灼烧一样,有的还会放射到肩膀后面(肩胛区)。研究显示,约28%的早期患者会因为肿瘤牵涉到膈肌,出现类似颈椎痛的症状,容易被误诊。其实这是肿瘤侵犯胸膜或肋间神经导致的。
呼吸不畅:活动后越来越“喘”要在意
当肿瘤堵住主支气管一半以上时,会出现活动后气促——刚开始爬三层楼梯就喘得厉害,几周后可能发展到平地快走都觉得胸闷。这种情况下,肺功能检查会发现一侧肺的功能下降更明显,和哮喘患者两侧肺功能对称下降的情况不同。
低热:抗生素无效的“持续低烧”要警觉
肿瘤坏死会引起持续性低热,温度一般在37.5-38℃之间,不会忽高忽低。这种发热用抗生素治疗没效果,但验血查炎症的指标(比如白细胞)可能正常。如果发热的同时还伴随体重下降,肺癌的风险会显著升高,建议及时做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
哪些人要筛查?怎么查?
如果出现多个上述症状(比如又咳又有痰血还胸痛),且持续超过3周,再加上有高危因素——比如长期吸烟(每天1包抽20年以上,即“吸烟指数>20包年”)、家族中有肺癌患者、工作中接触石棉、氡气等有害物质,一定要做低剂量螺旋CT检查。这种检查的辐射量只有普通CT的20%左右,能精准检测出5毫米以下的微小结节。指南推荐55-74岁的高危人群每1-2年查一次,早期发现能让生存率大大提升。
日常怎么预防?
长期吸烟的人,可以定期联合检测CEA、CYFRA21-1等肿瘤标志物,这些指标可能比CT早3-6个月出现异常。饮食上,多吃西兰花、花菜等十字花科蔬菜,里面的莱菔硫烷能抑制异常细胞生长。还要注意室内空气质量,PM2.5浓度每增加10μg/m³,肺癌风险会上升25%,所以要常通风,必要时用空气净化器改善室内空气。
总之,肺癌的早期信号容易被忽视,但只要我们留意身体的异常变化——比如长时间干咳、痰中带血、不固定的胸痛、活动后喘、抗生素无效的低热,再结合自己的高危因素(吸烟、家族史、职业暴露),及时做低剂量CT筛查,就能早发现;同时通过戒烟、调整饮食、改善环境,做好预防,就能降低肺癌的风险。早识别、早筛查、早预防,是对抗肺癌最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