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方法,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得严格看准“能做”和“不能做”的情况。有研究发现,大概15%-20%的患者因为有特定禁忌,得选别的治疗方式。临床中,医生会从感染风险、解剖结构、全身状况三个维度综合评估,确定是否适合手术。
感染风险得先排查
局部或全身有感染时,绝对不能马上做手术。如果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有感染、破损,或者全身正处于感染状态,得等感染彻底控制住再考虑手术。糖尿病患者免疫力较弱,就算皮肤只有一点小破损,也得仔细评估能不能做。欧洲脊柱外科学会的研究提醒,感染没控制好就做手术,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概率会明显升高,得特别警惕。
解剖结构异常要留意
如果椎间盘突出的同时,还有复杂的解剖问题,微创的效果可能打折扣。具体包括:
- 椎间隙太窄:椎间隙高度不到8毫米的话,穿刺器械没法顺利建立操作空间;
- 椎体后面长骨刺:骨刺超过3毫米,可能压迫神经根,得配合开放手术一起做;
- 髓核掉出来跑远了:脱出的髓核离原来的椎间盘超过5毫米,经皮技术很难完全取干净;
- 同时有椎管狭窄:骨性椎管前后径不到12毫米,或者侧隐窝窄了超过一半,只做微创减压效果不好。
有研究显示,有这些解剖问题的患者做经皮手术后,半年内复发率比开放手术组高很多。做检查时,得重点看MRI矢状位的椎间隙高度,以及轴位的椎管被占程度。
全身状况得扛住手术
患者整体健康情况直接影响手术安全,重点评估这几点:
- 凝血功能:凝血不好(比如INR超过1.5,或血小板低于80×10⁹/L),出血风险会增加;
- 心肺功能:心肺差的(比如FEV1不到1.5升,或LVEF低于35%),麻醉风险较高;
- 既往手术史:做过腰椎手术尤其是多次手术的人,神经粘连概率超过60%;
- 症状和片子对不上:症状很严重但拍片问题不大的人,做手术能不能受益说不准。
北美脊柱外科学会建议,75岁以上患者如果有2种以上慢性病,优先选保守治疗。得病超过2年的患者,椎间盘可能钙化或长软骨结节,手术难度变大,得谨慎决策。
三个维度要综合判断
医生会从三方面综合评估:
- 看影像学结果:用MRI矢状位测椎间隙高度,轴位看椎管被占程度;
- 看症状持续时间:急性期先保守治疗,慢性期再考虑手术;
- 看保守治疗效果:规范治疗6个月没效果的,做手术获益更明确。
还要注意症状和片子不一致的情况——这类患者做手术可能安慰剂效应明显(感觉有效但不是真的治好)。有研究证实,只有拍片异常但没症状的人,术后满意度只有对照组的65%,所以一定要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总的来说,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虽微创,但不是“想做就能做”。医生会从感染、解剖、全身状况三个维度仔细评估,只有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真正受益。大家如果考虑这个手术,一定要和医生充分沟通,做好全面检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