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是个“双面小能手”,既管消化(分泌消化酶帮我们分解食物)又管血糖(分泌胰岛素调控血糖)。当急性炎症突然来袭,它会同时遭遇两重打击——胰腺组织又肿又坏死,不仅消化酶分泌受影响,连负责生产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也跟着“遭殃”。胰岛B细胞就像胰岛素的“生产车间”,炎症因子一多,它就没法正常干活,胰岛素的基础分泌量明显下降。胰岛素不够,就像城市供水系统坏了,葡萄糖没法正常进入细胞“供能”,血液里的葡萄糖浓度自然就会超标。
急性胰腺炎引发的全身炎症,还会激活身体的“应激反应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让皮质醇分泌增加3到5倍;同时交感神经太兴奋,肾上腺素也跟着“爆增”。这些应激激素会和胰岛素“对着干”——皮质醇会让肝脏里的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肾上腺素则不让肌肉吸收葡萄糖,两者一起把血糖往上推。这种“升糖反应”本来是身体应对危机的保护机制,但到了重症胰腺炎里,反而变成加重代谢紊乱的“帮凶”。
如果血糖一直超过10mmol/L,麻烦可不少:首先,太多葡萄糖会通过“多元醇途径”产生自由基,让胰腺细胞伤得更重;其次,高血糖的高渗环境会让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没法正常“巡逻”,增加感染风险;最糟的是,高血糖本身会抑制胰岛B细胞的功能,变成“高血糖→胰岛更差→血糖更高”的恶性循环。这时候补充外源性胰岛素就能打破这个循环——不仅能把血糖控制在8-10mmol/L的安全范围,还能改善胰腺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功能,帮受损的胰腺组织修复。
现在,重症胰腺炎患者的血糖管理有套“综合方案”:一是动态监测,用持续血糖监测仪每5分钟测一次血糖,帮医生精准调整胰岛素剂量;二是精准调整,一开始常用静脉泵入胰岛素,等血糖稳了,再换成“基础+餐时”的方案(基础胰岛素管平时,餐时胰岛素管吃饭后的血糖);三是营养配合,通过肠内营养调整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让胰岛素更好发挥作用。这套方案能让患者血糖达标更快,并发症也少了很多。
不过,大家对这事儿常有误区,得说清楚:
- 用胰岛素≠得糖尿病:急性期用胰岛素是帮身体“过渡”,等胰腺功能恢复,大多能慢慢减量甚至停药;
- 血糖目标不是“一刀切”:重症且胰腺坏死的患者,血糖最好维持在7-8mmol/L;轻症患者可以放宽到10mmol/L;
- 测血糖越勤,效果越好:高频次监测比偶尔测更能及时发现血糖波动,调整治疗;
- 营养是基础:早期吃低脂、含中链甘油三酯的肠内营养(比如特殊配方的营养液),能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 控制炎症最关键:同时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减少胰腺分泌,能让胰岛功能恢复得更快,缩短用胰岛素的时间。
总的来说,胰岛素治疗在急性胰腺炎的管理里很重要,但得“因人而异”——医生会根据患者胰腺伤得有多重、炎症有多厉害、代谢乱得咋样,制定专门的血糖控制方案。通过消化科、内分泌科、营养科等多学科一起管,既能降低急性并发症的风险,还能为胰腺功能恢复创造好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