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应对与预防

想远离低血糖?这些招教你有效应对和预防!

作者:张熙
2025-09-23 11:10:01阅读时长4分钟1503字
内分泌科低血糖症状急救预防规律饮食精准用药血糖监测胰岛素瘤糖尿病患者高危人群快速升糖食物低血糖昏迷葡萄糖片蜂蜜含糖饮料

低血糖,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实则暗藏巨大危机。近期就有不少因低血糖导致意外发生的案例,让我们不得不重视起来。今天就带大家深入了解低血糖,掌握应对之策,守护自身健康。

低血糖分级危害大,这些误区要避开

低血糖的症状分为三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不同的表现和危害。轻度症状就像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比如会感到饥饿、心慌、手抖、出汗、头晕、面色苍白等,这时若能及时察觉并采取措施,便能避免情况恶化。到了中度阶段,症状会加重,可能出现大汗淋漓、视物模糊、言语不清、行为异常等情况,此时身体已经在向我们发出紧急警报了。而重度低血糖最为可怕,会导致意识模糊、抽搐、昏迷,如果持续超过6小时,就可能造成永久性脑损伤甚至死亡。

这里要特别提醒的是“无症状低血糖”,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因为自主神经病变,很可能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就直接进入昏迷状态,风险极高。

在对待低血糖的问题上,很多人存在一些误区。有人认为“低血糖只需吃糖”,其实这并不准确。不仅要注意摄入量,一般是15 - 20克快速升糖食物,还要在摄入后进行后续监测。如果摄入量不足,血糖无法有效提升;摄入过量,又可能导致血糖波动过大。还有人觉得“仅糖尿病患者需警惕”,实际上,节食减肥者、空腹运动者、酗酒者等非糖尿病人群同样是低血糖的高危人群。另外,“昏迷时可喂食”也是一个错误观念,意识丧失者严禁喂食,以防窒息,应优先将其侧卧并立即呼叫急救。

医学指南显示,糖尿病患者因药物剂量不当或饮食不规律引发低血糖的占比超40%,而且反复发作的低血糖可能提示胰岛素瘤等潜在疾病。

不同意识状态,低血糖急救有妙招

如果遇到低血糖患者,首先要判断其意识状态,然后采取不同的急救措施。

对于清醒的患者,要优先选择快速升糖的食物。比如葡萄糖片,吃4 - 5片;或者喝2汤匙蜂蜜,也可以选择150 - 200ml的含糖饮料。要注意避免给患者吃巧克力,因为其中含有的脂肪会延缓糖分吸收;也不要喝牛奶,蛋白质会影响升糖效果。摄入这些食物后,15分钟要复测血糖,如果血糖仍低于3.9mmol/L,就重复上述步骤。等血糖恢复后,再补充一些含淀粉的食物,比如1片面包,防止血糖二次下降。

要是患者意识丧失,就要采取更紧急的措施。先将患者置于侧卧位,清理周围危险物品,确保呼吸道通畅。如果携带了胰高血糖素急救笔,要按照说明书进行注射;若没有条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说明是“低血糖昏迷”,然后等待专业救治。在此过程中,严禁给患者喂食、喂水,避免舌咬伤或窒息风险。

重度低血糖的救治时间非常关键,必须在发病后30分钟内进行干预,否则脑损伤风险会指数级上升,所以我们要和时间赛跑。

预防与管理并行,远离低血糖威胁

预防低血糖,需要从日常的多个方面入手。

在饮食管理上,糖尿病患者要定时定量进餐,运动前后可以加餐15 - 20克碳水,比如吃些饼干。睡前检测血糖,如果低于6.1mmol/L,可以加食200ml牛奶。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的患者,要严格遵医嘱,在调整剂量前咨询医生,同时避免漏餐或过量饮酒。高危人群出门要随身携带含糖食品,如葡萄糖凝胶,还要带上急救卡,注明疾病史及用药情况,最好随身佩戴识别手环。

不同的高危人群也有特殊的防护措施。节食或减肥者每日碳水摄入不能低于130克,避免过度控制饮食引发低血糖。老年人因为肝肾功能下降,药物代谢延缓,要定期监测血糖,并简化用药方案。酗酒者空腹饮酒会抑制肝糖输出,所以要避免酗酒,饮酒时搭配碳水食物。

对于反复出现低血糖的人,要进行定期筛查,排查是否存在胰岛素瘤、胰腺炎等病因,可以通过CT或胰岛素/血糖比值检测来确认。建议高危人群配置家用血糖仪,每日至少监测2次,记录血糖波动规律。每3个月要复查糖化血红蛋白,根据结果调整药物方案。如果每周出现2次及以上的低血糖情况,需立即就医。

低血糖的致命性源于其突发性和公众认知不足。我们要摒弃“小毛病”的误区,将低血糖视为与心脏病同等紧急的健康威胁。通过规律饮食、精准用药、随身应急等科学预防措施,以及正确的急救步骤和长期管理方案,减少低血糖悲剧的发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