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手术前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健康科普 / 防患于未然2025-11-03 11:49:51 - 阅读时长3分钟 - 1332字
高血压患者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合理用药管理、身心调节及器官功能评估四项关键准备,可显著降低手术风险,建议在专业团队指导下完成术前优化,最新研究显示规范术前准备可使术中血压波动减少60%,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
高血压术前准备血压监测药物调整身心调节器官评估麻醉风险心血管内科麻醉科老年医学科
高血压患者手术前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手术前,稳定的血压是保障麻醉和手术安全的重要前提。不少患者平时血压看似正常,实则可能隐藏波动风险,需要从监测、用药、身心调节、器官评估等多方面做好准备,降低手术中的意外风险。

血压监测:捕捉24小时“隐形波动”

术前建议做动态血压监测(ABPM)——这种佩戴式设备能连续记录24小时血压,捕捉到常规测血压查不到的夜间波动和早晨血压骤升(晨峰现象)。有数据显示,约30%的患者平时测血压达标,但动态监测会发现异常。一般建议术前把血压控制在130-139/70-79mmHg之间,收缩压的波动幅度别超过20mmHg。如果遇到“白大衣高血压”(一到医院测血压就高),可以结合家里自测的血压数据判断,但自测时要注意正确姿势:坐直背靠椅子,双脚平放地面。

药物调整:平衡降压与麻醉安全

降压药不能随意停,要兼顾降压效果和麻醉安全。比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这类药,要一直用到手术当天早上,用少量清水送服即可;利尿剂需在术前24-48小时停用,避免电解质紊乱;ARB类药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因能保护肾血流,非心脏手术可继续使用,但心脏手术需提前3天停用。切记,调整用药必须遵医嘱,突然停药可能引发反跳性高血压——研究显示,规范用药能让麻醉诱导时的血压波动减少60%。

身心调节:给大脑和心脏“减减压”

术前焦虑会让血压升高15-25mmHg,得学会放松技巧。推荐试试“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每天规律练习,临床试验显示能让术前血压降低8-12mmHg。同时要调整睡眠节律,术前3天保证每天睡够7小时以上,深睡眠延长有助于修复血管内皮功能。也可以用温水泡脚等方式放松,但全麻手术前需严格遵医嘱禁食,别乱吃东西。

器官评估:画张全身“风险地图”

术前要做几项关键检查,帮医生评估身体耐受度:心脏超声看左室射血分数(LVEF),需>50%;颈动脉超声查内膜中层厚度(IMT),要<0.9mm;肾功能查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需>60ml/min/1.73m²;眼底照相观察视网膜动脉硬化情况。如果有心力衰竭病史,还要查BNP(B型利钠肽),数值超过300pg/ml可能需要延迟择期手术。长期高血压患者建议加查凝血功能,因为高血压可能影响血小板聚集功能。

特殊注意事项

有些情况要特别留意:收缩压持续超过160mmHg的患者,术中低血压风险会增加5倍,需谨慎管理;老年患者要关注“体位性低血压”——站起来时收缩压降了20mmHg以上,麻醉时调整体位要格外小心;术前要整理好自己的用药清单,包括药名、服用时间,交给医生核对;任何药物调整都需要手术医生、麻醉医生、专科医生共同确认,别自己做主。

术后衔接准备

术前可以提前练肺功能:每天做深呼吸练习(潮气量>10ml/kg),能降低术后肺不张的风险;还要和医生商量个性化疼痛管理方案,因为剧烈疼痛可能引发术后血压骤升。部分医院有麻醉科门诊,可根据自身情况找医生沟通调整方案。保持平和心态,遵循医生建议,多数患者的术前血压都能得到有效控制。

总之,术前血压管理不是“吃降压药”那么简单,而是要从监测、用药、身心、器官评估等多方面配合。做好这些准备,既能稳定血压,也能为手术安全和术后恢复打下基础。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