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心跳一定快吗?90%的人都错了!

健康科普 / 身体与疾病2025-11-06 12:55:25 - 阅读时长3分钟 - 1490字
房颤患者的心室率表现具有显著异质性,既可能出现快速型心律失常,也可能呈现正常或缓慢心率,必须结合心电图特征进行综合判断,早期识别房颤对降低血栓栓塞风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房颤心电图心悸胸闷心室率脑卒中房室传导阻滞老年健康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
房颤心跳一定快吗?90%的人都错了!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本质是心脏的“电信号系统”乱了——原本负责指挥心跳的“总司令”窦房结失去作用,心房肌肉开始快速、无序地颤动(每分钟能抖350到600次)。这些乱掉的电信号通过房室结传到心室,会让心室率出现不同表现,所以房颤的症状特别“会伪装”,心跳快慢都可能是它的“套路”。

心跳快:最常见的“典型信号”

大多数房颤患者会出现心跳加快的情况,乱掉的电信号快速传到心室,导致心室率超过100次/分钟。这时患者会明显感觉到心悸(心跳得又快又乱,像“揣了只兔子”)、胸闷(胸口像压了块石头)、气促(爬几层楼梯就喘不上气)。去做心电图会发现:正常的P波不见了,换成大小不一、此起彼伏的f波,而且心跳的间隔完全没有规律。这种“快速型房颤”会影响心脏泵血功能,需要及时干预。

心跳慢:容易被忽略的“隐形风险”

有些患者的心室率可能正常甚至偏慢,常见于两种情况:一是老年患者,心脏的房室结因老化出现纤维化,电信号传得慢;二是正在吃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人。这类“缓慢型房颤”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不会觉得心悸或胸闷,很容易被漏诊。但危险在于,心房依然在乱抖,血栓形成的风险没减少,很多人都是直到出现血栓栓塞事件(比如突然中风、肢体麻木)才发现自己有房颤。

吃药后心跳正常:别掉进“假安全”陷阱

有些患者吃了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或洋地黄类药物后,心室率会被控制在正常范围(60-100次/分钟),看起来“心跳正常了”,但房颤的本质没改变——心房还是在乱抖。这时候依然有血栓形成的风险,不能因为“心跳正常”就停药或不复查,一定要持续监测。

确诊:心电图是“金标准”

要明确是不是房颤,必须靠心电图。典型的心电图表现有三点:①正常的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都不一样的f波;②心跳的间隔(RR间期)绝对不规则;③心室率通常在100-180次/分钟。如果常规心电图没抓到异常(比如阵发性房颤,发作时间短),可以做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动态心电图监测——研究发现,单次常规心电图可能漏诊约12%的阵发性房颤患者。

防治:重点是“防血栓、控风险”

基础预防:优先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这些“源头危险因素”——比如少吃高盐食物(每天不超过5克)、控糖(空腹血糖尽量在7mmol/L以下)、每周运动150分钟以上(比如快走、打太极)。
抗凝治疗:确诊后要做卒中风险评估(比如CHA2DS2-VASc评分),如果评分高(比如有高血压、糖尿病或中风史),需要用抗凝药预防血栓形成(具体方案要医生判断)。
心室率控制:目标要“个体化”,一般建议静息状态下心室率控制在110次/分钟以下,避免心脏过度劳累。
定期随访:每3-6个月复查一次心电图,吃抗凝药的患者还要监测凝血功能(比如INR指标),防止出血风险。

这些情况要立刻就医

如果出现以下信号,说明房颤可能在“搞事情”,一定要及时去医院:
①脉搏突然变得不规则(摸手腕时,脉搏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完全没规律);
②胸闷、气促持续超过24小时,休息后也没缓解;
③没有原因的乏力(比如以前能爬5层楼,现在爬2层就累得不行);
④突然出现言语不清、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可能是血栓脱落导致中风)。

特别要提醒:房颤导致的中风和心跳快慢没关系——不管心跳是快是慢,只要心房在乱抖,就可能形成血栓,血栓脱落跑到脑部就会引发中风。

房颤的关键不是“心跳快慢”,而是“心房乱抖”带来的血栓风险。哪怕没有症状,只要确诊房颤,就要重视管理:控制危险因素、定期查心电图、必要时抗凝治疗。早发现、早干预,才能降低中风、心衰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把房颤的“伪装”彻底拆穿。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