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如果出现发热,往往意味着身体里可能正在发生一些复杂的变化。有临床数据显示,大概12%的房颤住院患者会伴随不明原因的发热,这种情况其实是在给我们提示潜在的健康风险,得格外重视。
心脏乱跳,牵出全身连锁反应
房颤发作时,心跳节奏会变得特别乱,心室跳得太快或太慢,都会让血液循环出问题。比如,当心脏泵血的效率下降太多时,身体各个器官的供血会受影响,还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研究发现,持续性房颤超过48小时,体内一种叫C反应蛋白的炎症指标会比平时高2.5倍左右——这种炎症因子会直接干扰大脑里的体温调节中枢,让人发烧。另外,心脏泵血不好会让肾脏供血不够,排出代谢废物的能力下降,这些堆在身体里的炎性物质又会进一步打乱体温调节,让发热更难缓解。
还有个危险情况是血栓栓塞。房颤患者因为血液流得慢、血管内壁容易受伤、血液容易凝固,很容易形成血栓。如果血栓掉下来堵住了肺部的小血管,会引发局部的无菌性炎症,患者通常会持续发烧,而且普通退烧药效果不好。同时,肺部循环受阻会导致组织缺氧,代谢更紊乱,形成“越堵越烧、越烧越糟”的恶性循环。
免疫力“扛不住”,还有药物的“小麻烦”
房颤带来的血液循环问题,会让肠道黏膜因为缺血受伤,肠道的保护屏障变“漏”了——这会让肠道里的细菌更容易跑到血液里,增加感染风险。本来,房颤患者的免疫系统已经在应付慢性炎症,精力被消耗了不少,对新的感染防御能力就更弱。有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房颤患者得呼吸道感染的几率是普通人的2.3倍,而且病情发展得更快。
另外,一些治疗房颤的药物也可能引起发热。比如抗心律失常药,可能会打乱身体的体温调节点,导致“药物热”——这种情况大概占药物特殊不良反应的5%。典型表现是发烧的同时,还会起皮疹、关节疼,尤其同时吃多种药时更容易出现。最近还有临床观察发现,某些药物制剂调整后,药物热的发生比例有所上升。
学会“读”发热信号,关键时刻能救命
想要判断发热的严重程度,其实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
- 看时间: 房颤发作后24小时内就发热,大多是急性血液循环问题;如果72小时后才发烧,得重点查有没有感染;
- 看体温: 断断续续的低热,常见于药物反应;一直高烧不退,大多是感染或血栓栓塞引起的;
- 看伴随症状: 呼吸困难加重,说明心脏功能变糟了;胸痛可能是肺部循环有问题;打寒战的话,大概率是感染了。
在家监测时,建议连续记录体温、心跳、呼吸频率的变化——比如用个小本子或手机 app,把每天的数值记下来,这样去医院时能给医生更准确的信息。如果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赶紧就医:
- 体温一直超过38.5℃,用了物理降温(比如擦身子)或普通方法也没效果;
- 心跳一直超过150次/分,还伴着呼吸困难;
- 突然意识模糊、手脚没力气、说话不清楚;
- 新发胸痛、咳血。
最后要提醒的是,房颤患者发烧绝对不能掉以轻心。2022年相关指南强调,这类情况要先找原因——是心脏循环问题?还是感染?或者药物反应?建议大家提前准备好记录症状的表格,存好医生的联系方式,学会测心跳、呼吸、体温这些基础指标。所有治疗都得听医生的,千万别自己随便吃药,不然可能掩盖真正的病情,耽误治疗。
总的来说,房颤患者发热不是小问题,既要重视“发热”这个信号,更要学会“解读”它背后的原因,及时找专业医生帮忙,才能避免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