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如果出现肚子有灼烧样的疼痛,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胃病、肠炎这些常见消化系统问题,但其实寄生虫感染也是容易被忽略的重要原因。据统计,全球约24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寄生虫感染,其中15%-20%的患者会伴随肚子灼痛的症状。这些寄生虫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影响肠道功能,引发疼痛。
寄生虫为啥会让肚子灼痛?
1. 虫体“挤”得肠子乱了节奏
像蛔虫这类大型寄生虫,在肠子里会缠成直径3-5厘米的虫团,压迫肠壁。这种物理挤压会打乱肠子正常的蠕动节奏,让肠子出现每分钟3-5次的不正常收缩。时间长了,不仅会损伤肠壁上的神经末梢,导致一阵一阵的腹痛,还可能让局部缺血,疼得更厉害。  
2. 虫体“排”的东西伤了肠黏膜
寄生虫会分泌多种蛋白酶,形成“毒素组合”,破坏肠黏膜的保护屏障;要是虫体死了,细胞里的内容物还会释放致炎因子。比如虫体死后释放的几丁质酶,会激活体内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让局部温度上升0.8-1.2摄氏度。这种炎症反应既伤肠道组织,又会通过温度感受器传递灼痛信号。  
3. 免疫系统“打虫”时不小心伤了自己
我们的免疫系统在清除寄生虫时,会有“双重作用”: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的阳离子蛋白能杀虫子,但也会损伤正常的肠黏膜。比如炎症部位的黏膜层会像蜂窝一样肿起来,这种肿胀会压迫神经末梢,导致持续的疼痛。小孩因为免疫反应更强烈,症状通常比大人更明显。
做好这三点,把寄生虫“挡在门外”
1. 吃的东西要“干净处理”
蔬菜一定要“洗-泡-焯烫”三步:先冲掉表面泥土,再浸泡一会儿,最后用开水焯烫;水果削皮前,用盐水泡10分钟以上;肉类要煮到中心温度超过70℃,并且保持5分钟以上,才能杀死可能存在的寄生虫卵。  
2. 家里环境要“定期消毒”
毛巾这类织物每周用60℃以上的热水泡15分钟;厨房台面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擦一遍;砧板和刀用完后,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3. 卫生习惯要“盯紧细节”
严格用“七步洗手法”洗手,尤其是指甲缝要用药皂或指甲刷刷干净,指甲长度别超过指尖2毫米;家庭成员别共用毛巾、牙刷等个人用品。
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如果有下面这些“警示信号”,一定要及时到消化内科或感染科就诊:
- 腹痛超过48小时,而且越疼越厉害;
- 同时发烧(体温超过38.3℃),或者大便里能看到血;
- 宝宝一直哭闹、不肯吃东西;
- 住在寄生虫病年发病率超过5%的地方。
现在查寄生虫的方法比以前更准了:
- 粪便抗原检测:用ELISA方法找寄生虫的特异性抗原,灵敏度高达95%,连单条成虫感染都能查出来;
- 血清抗体筛查:用间接荧光抗体法,能提前3个月发现隐性感染(没有症状但已经感染的情况);
- 影像学检查:胶囊内镜能直接看到虫体样子和肠黏膜损伤,CT三维重建还能评估有没有并发症。
治疗要听医生的,别自己乱吃药
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更新的指南强调,疑似寄生虫感染的话,千万不要自己随便吃驱虫药——有些药物可能引发急性炎症,得医生根据寄生虫的种类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治疗期间要监测肝肾功能,小孩患者更要注意。
总的来说,只要我们搞清楚寄生虫引发肚子灼痛的原因,再做好“防”(饮食干净、环境消毒、习惯细节),遇到症状及时“查”(去医院做针对性检查)、“治”(听医生的方案),就能有效控制寄生虫感染的风险。高危人群(比如住在流行区的人)建议定期做寄生虫筛查,出现肚子灼痛等症状时别拖着,早就诊才能早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