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第二医院近日接诊了一位特别的老人,老人原本以为皮肤上长的是“皮赘”,结果却是蜱虫。经过20多天,这只蜱虫变得大如蚕豆,幸好老人没有不适症状。一般情况下,被蜱虫叮咬后可能出现高热、头痛等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感冒从而耽误治疗。别看蜱虫虽小,但危害可不小。
蜱虫多在哪些季节和地点活动呢
- 蜱虫多在3 - 10月活动,其中5月和6月密度最高。3月天气转暖时,蜱虫开始渐渐活跃。4月活动范围相对较小,到了5、6月达到高峰,7 - 10月也较为活跃,10月之后天气变冷,其活动慢慢减少。
- 蜱虫常出没于草丛、灌木丛、森林等地。比如公园中草比较茂密的草丛里可能有蜱虫,靠近山区的灌木丛以及树木较多、地面植被丰富的森林区域,都是蜱虫喜爱的聚集之处。
蜱虫叮咬后初期有哪些隐匿症状
- 局部症状:
- 可能只是一个极小的红点,如同被蚊子叮咬后的样子,不仔细看很难察觉。
- 有时会有轻微瘙痒感,但这种瘙痒很容易被忽略,让人以为只是小的皮肤问题。
- 全身症状:
- 可能会出现低热,体温大概在37.5℃ - 38℃左右,与正常体温接近,不易被发觉是蜱虫叮咬所致。
- 身体会感觉有些乏力,就像没休息好一样,也不会难受得让人联想到是蜱虫的问题。
- 疾病传播:
- 可能会引起莱姆病,患者可能会伴有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发展到晚期就会影响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关节等。例如,会出现脑膜炎、神经炎、心肌炎、关节炎等并发症,导致肢体麻木、面瘫、心脏传导阻滞、关节肿胀疼痛等严重后果。
- 还可能引起蜱传出血热,患者可能会有发热、出血症状,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点瘀斑等症状,严重的出血热患者可能会出现休克、肾衰竭等并发症,预后较差。
被蜱虫叮咬后,怎样进行初步的应急处置
- 移除蜱虫:
- 要用细口镊子尽可能贴近皮肤表面抓住蜱虫头部或者口器,注意不要挤压蜱虫身体,否则可能使蜱虫体内液体流入皮肤,增加感染风险。
- 然后缓慢且稳定地向上提拉将蜱虫取出。若蜱虫的头部或口器残留在皮肤内,不要强行拔出,要用消毒后的针或者镊子尽量将其取出。
- 伤口处理:
- 用肥皂和水轻柔地清洗叮咬部位,避免刺激伤口。
- 之后可以用碘伏等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防止感染。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预防蜱虫叮咬的方法
- 外出穿着:
- 尽量穿长袖长裤,并且把裤腿扎进袜子里,这样蜱虫不容易爬到皮肤上。
- 衣服最好选择浅色的,因为蜱虫在浅色衣服上比较容易被发现,深色衣服上可能不易看到。
- 驱虫用品:
- 可以使用含有避蚊胺(DEET)等有效成分的驱虫剂,在暴露的皮肤上涂抹一些,但要注意避开眼睛、嘴巴等部位。
- 也可以在衣物上喷洒一些驱虫剂,增强防护效果。
- 活动注意:
- 在蜱虫活动频繁的地区,避免长时间坐在草地上或者在灌木丛中穿行。
- 当从户外活动回来后,要尽快检查全身,特别要注意腰部、腋窝、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是否有蜱虫附着。
蜱虫虽小,危害却不容小觑。我们要充分了解蜱虫活动的季节、地点,叮咬后的隐匿症状、应急处置方法以及预防措施,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免受蜱虫侵害。大家在户外活动时一定要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提高防范意识,保护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