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基因组学研究所的一项开创性研究显示,多年前服用的药物会在人体肠道微生物组中留下持久印记。研究人员通过分析爱沙尼亚生物银行下属的2500名"爱沙尼亚微生物组"队列参与者的粪便样本与处方记录,揭示了多种常见药物对微生物组的长期影响。
研究发现,大多数被分析药物都会引发微生物组的可检测变化,其中许多影响在患者停药后仍持续存在。虽然抗生素对微生物群的影响已广为人知,但该研究特别指出,其他常用处方药(包括抗抑郁药、β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和苯二氮卓类药物)同样会在肠道留下独特的微生物"指纹"。
研究第一作者Oliver Aasmets表示:"现有微生物组研究通常仅考虑当前用药情况,但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过去的用药史在解释个体微生物组差异方面同样重要——其影响强度远超预期。"研究团队特别强调,在探究微生物组与疾病关联时,必须充分考虑用药史因素。
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发现之一是抗焦虑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对微生物组的影响模式。数据显示,该类药物引发的微生物变化程度堪比广谱抗生素。研究人员还注意到同一药物类别下的不同药品存在显著差异:同属焦虑治疗药物的地西泮和阿普唑仑,在改变微生物组成方面的强度存在明显差异。
为验证这些变化的持续性,研究团队对部分参与者进行了二次粪便采样分析。虽然随访样本规模较小,但结果证实特定药物的启停与微生物组变化存在明确关联。质子泵抑制剂、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以及大环内酯类和复合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效果最为显著,这种一致性模式印证了药物决策对微生物组的长期塑造作用。
通讯作者Elin Org教授指出:"这是我们首次利用真实世界医疗记录对药物长期影响进行系统评估。该研究为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分析肠道微生物组数据时,必须同时考虑患者当前和既往的用药情况。"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