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约有10万美国人经历精神病性症状,这是一种严重干扰思维和感知的精神障碍,可能严重扭曲患者的现实认知。在半个世纪以来首个精神分裂症新药获批仅一年多后,《自然-心理健康》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探讨了患者对该药物的反应,为更精准的治疗提供了早期线索。
该研究由塔夫茨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教授迈克尔·哈利萨领导,分析了49名因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障碍或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而住院患者的电子医疗记录。所有患者在常规治疗未能有效控制症状后,均在原有抗精神病药物基础上加用了新药卡宾非——一种卡诺美林和曲司氯铵的复方制剂。
“这种新药靶向神经系统中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不同的受体,后者主要阻断大脑中的多巴胺D2受体。临床试验显示该药物相比安慰剂效果显著,但临床医生仍在评估其在实际医疗中的表现。”
迈克尔·哈利萨,塔夫茨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教授
通过对两个小型患者队列的统计分析,哈利萨的探索性研究识别出可能有助于预测哪些患者能从卡诺美林-曲司氯铵联合疗法中获益的模式。研究分析了24名患者的临床数据,确定了若干预测性临床特征,用于区分对新药添加反应良好、无反应或混合反应的个体。“对另外25名患者的第二组临床数据的统计分析独立验证了这些发现,支持精神病存在生物学亚型的观点,”哈利萨表示。
伴有显著“阴性症状”(如社交退缩、动机低下或言语减少)的患者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基础上加用新复方药物后,情绪更积极、社交参与度显著提高,改善效果最为明显。有兴奋剂使用史的患者对该新药的反应也普遍较好。
相反,表现出攻击行为或双相特征(主要是躁狂症状)的患者从新药添加中获益甚微。伴有智力障碍的患者改善也有限,不过哈利萨指出,鉴于该诊断患者在研究中数量较少,这一发现尚属初步。
该药物对其他症状的效果各异:部分幻觉患者有所改善,但效果不如阴性症状患者稳定和显著。
哈利萨表示,研究结果提示精神分裂症可能并非单一疾病,而更像发热或疼痛一样,是由不同原因引发、需要不同治疗的多种病症集合。他希望这些发现能成为发展精准精神医学的早期步骤——如同癌症和免疫学等领域已实现的那样,通过治疗反应模式指导临床决策。
为缩短精神病患者漫长且不确定的康复之路,他指出研究人员需要验证这些新兴患者亚型是否真能预测个体对特定治疗的反应。这意味着需开展针对具有特定认知或生物特征人群的临床试验,并长期追踪症状的精确变化轨迹。
临床医生还需监测的不仅是症状是否改善,更要关注哪些具体症状在何种药物作用下产生变化,以推动更个性化的治疗。“如果我们开始将每个症状的反应与无反应都视为宝贵数据,就能为患者及其家庭节省数年寻找有效治疗的试错时间,”哈利萨说。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