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当目睹他人突发中风时,并非所有人都知道应呼叫救护车。
事实上,由社区机构"中风支持站(S3)"委托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新加坡仅有五分之二的民众掌握这一正确的急救措施。
尽管超过八成普通民众对中风症状有高度认知,且七成民众能准确识别该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但急救知识的缺口仍令人担忧。中风发生时,大脑某区域血流因血管阻塞(缺血性中风)或破裂(出血性中风)而中断,导致脑细胞死亡。
中风现为新加坡第四大致残病因。根据国家疾病登记办公室(NRDO)2022年最新数据,2010至2022年间报告的中风病例总数激增64%,从近6000例增至约10000例。2021年中风占新加坡疾病负担与过早死亡总数的3.3%,2022年更占全国死亡总数的6%。
该研究由专业研究机构维里安集团(Verian Group)于2025年初开展,针对近900名参与者进行独立需求分析,旨在洞察公众与企业对中风的认知并识别知识缺口。研究显示,七成民众能识别三大中风风险因素——高胆固醇、高血压和糖尿病;近九成民众了解至少三项典型症状:肢体无力、麻木及言语不清。然而,不足半数民众知晓遇到中风患者时应呼叫救护车,约18%选择"告知他人",15%表示会"联系家庭医生"。
在获取健康信息渠道方面,66%民众依赖医疗专业人士,56%通过政府网站查询,51%转向互联网搜索。不同族群存在显著差异:马来族群更依赖社交媒体及亲友信息,而华人群体主要依靠网络搜索。
医疗界关注的焦点是中风患者年龄结构的变化。15至49岁人群的中风发病率正呈现全球性年轻化趋势。NRDO 2022年数据显示,该群体病例十年间增长至少20%,"这打破了中风仅为老年疾病的认知误区"。53岁的公关专家多米尼克·洛(Dominique Low)在48岁时突发中风,她强调:"多数人不会认为中风会发生在20至40岁人群身上,常将症状误判为头晕或头痛。但每分钟都关乎生死——及时识别症状并呼叫救护车,可能决定患者是康复还是终身残疾。"
尽管如此,50岁以上人群仍是中风最高发群体,风险随年龄每增长十岁翻倍。男性占年中风病例的60%,但女性通常发病年龄更晚。
上述发现于10月23日在丽思卡尔顿酒店举行的"中风支持站十周年庆典:中风照护十载"活动上公布。总理办公室高级顾问、淡马锡控股主席张志贤正式获任S3赞助人,S3主席张惠妮为其授予机构徽章。张志贤提及已故妻子周宝燕(Chew Poh Yim)创立S3的初衷,在当前复杂时期强调新加坡需保持韧性与团结。他援引黄循财总理国庆群众大会"以我们为先"的社会理念,指出S3等机构应凝聚社区力量,让中风患者感受到社会关怀,"如此方能推动新加坡持续发展"。
张惠妮宣布,机构将于2026年在义顺地铁站上盖商场(AMK Hub)开设新加坡首个中风康复适应性健身房,并在文礼建设积极老龄化中心。该健身房旨在衔接临床康复与社区长期健身,"帮助中风患者从'康复者'心态转变为'训练者'心态"。晚宴上,喜剧演员苏海米·尤索夫(Suhaimi Yusof)、摇滚乐队主音吉他手及马来民谣组合NurAdee,联同前电台主持人伯纳德·林(Bernard Lim),使用专为上肢障碍者设计的智能吉他献演,以艺术形式展现中风幸存者的创造力与适应力。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