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清受风与中风:症状识别避风险保健康

健康科普 / 识别与诊断2025-10-03 11:09:53 - 阅读时长4分钟 - 1644字
受风与中风的病理机制、症状特征及预防要点,提供实用鉴别技巧和应急处理方案,帮助公众建立科学认知体系
受风中风头痛肢体麻木中医神经内科症状鉴别家庭护理预防措施急诊判断
分清受风与中风:症状识别避风险保健康

生活里常听到的“受风”和“中风”,虽然名字像,但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前者是中医说的外感问题,后者是严重的脑血管急症,在怎么发病、有啥表现、该怎么处理上都差别很大。

为什么会得?机制大不同

在中医里,受风属于“外风”问题,主要是身体免疫力低的时候,碰到温差大之类的环境刺激引发的反应;从现代医学看,可能和自主神经调节不好或者轻微病毒感染有关。而中风是急性脑血管事件,分缺血性(占80%左右)和出血性两种,核心是血管出问题——要么内皮损伤形成血栓,要么血管破裂,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或受损,进而影响神经功能。

怎么区分?看症状就知道

受风的典型表现很“轻”:一是表面的不舒服,比如头皮发紧、脖子肌肉酸;二是有点像感冒,比如鼻塞、流鼻涕、喉咙痒;三是浑身肌肉酸,但胳膊腿能正常动;四是好得快,一般72小时内自己就缓解了。

中风要记好“FAST”识别法(快速判断的关键):F(脸歪)——单侧脸没力气,比如嘴角往下掉;A(胳膊腿动不了)——一只手举不起来,或者一条腿走不动;S(说话不清)——说话含糊,或者想说的话讲不出来;T(赶时间)——出现症状的时间特别重要,直接关系到能不能溶栓。除此之外,中风还会有突然剧烈头痛、晕过去、呕吐、一只手/脚麻木、眼睛往一边看等表现,血压也会突然升很高(常超过180/120mmHg),有的还会抽风。

碰到疑似中风,该怎么做?

如果身边人出现中风症状,要立刻这么做:

  1. 让患者半坐(大概45度),能减轻颅内压力;
  2. 别让头乱动,除非有外伤,不然不用戴颈托;
  3. 尽快找医护人员建立静脉通道,用生理盐水维持;
  4. 血压要控制:缺血性中风别超过185/110mmHg,出血性别超过140/90mmHg;
  5. 别让患者吃东西喝水,防止呛到;
  6. 记好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怎么变化的(比如“9点突然嘴歪,10点手举不起来”)。

特别注意:现场别用任何调节血管的药,赶紧打120送能治卒中的医院——时间就是大脑,早到医院1分钟,就能多保住一些脑细胞。

怎么防?分人群针对性做

一般人:日常做好3件事

  • 环境防护:别让头直接吹冷风(比如冬天出门戴帽子、夏天空调别对着头吹),空调温度保持22-25℃;
  • 生活规律:每天睡7-8小时,别熬夜(熬夜会降低免疫力,也伤血管);
  • 饮食注意:吃地中海饮食(多吃蔬果、全谷物、鱼类,少吃油炸、腌制食物),每天盐别超过5克(大概一啤酒盖)。

中风高危人群:要更“严格”

  • 定期检查:每3-6个月做颈动脉超声(看血管有没有斑块)、查同型半胱氨酸(指标高会伤血管);
  • 控好指标:血压别超过140/90mmHg,糖化血红蛋白别超过7.0%(糖尿病人要注意),LDL-C别超过2.6mmol/L(坏胆固醇,高了容易长血栓);
  • 坚持运动:每周5次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每次30分钟,心率到最大心率的60-70%(比如20岁人最大心率200,那要到120-140次/分钟);
  • 特殊情况处理:有房颤的要按医生要求抗凝(防止心脏里长血栓掉去大脑),颈动脉狭窄超过50%的要找医生评估要不要手术。

这些人要特别注意,定期监测

  • 家里有人得过脑血管病的(有家族史风险高);
  • 40岁以上有代谢综合征的(比如又胖、又有高血压、高血糖);
  • 长期上夜班的(昼夜颠倒会乱血管内皮功能);
  • 睡觉打呼噜、经常憋醒的(睡眠呼吸暂停,会让血压忽高忽低);
  • 久坐不动的(比如办公室职员):每小时起来动5分钟,做些抗阻运动(比如举矿泉水瓶、原地踏步)。

特别提醒:早上6点到9点是血压波动高峰,也是中风高发时段,有心血管风险的人别在这个时候做剧烈运动(比如快跑、搬重物),可以选慢走、打太极这类温和的活动。

总结一下,受风是常见的小问题,好得快;中风是危险的急症,一发现要立刻送医。记住它们的区别,学会识别和处理,才能更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毕竟,健康的关键从来都是“早知道、早应对”。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