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AF或AFib)是一种心脏颤动性心律失常。医生可能称之为心律失常,意味着心脏正常节律紊乱。由于血液流动不畅,患者更易发生心力衰竭,即心脏无法满足身体需求。血液可能在心脏内淤积形成血栓,若血栓堵塞脑部血管将导致中风。
心房颤动发生时,心脏顶部(心房)首先收缩,随后底部(心室)收缩。问题始于心脏上部,电脉冲系统紊乱导致心房独立收缩而非协同工作。
心房颤动与心房扑动对比
心房扑动时心跳过快但规律,而心房颤动则呈现不规则心律。
心房颤动类型
(心电图检测示意图:sudok1/Getty Images)
心房颤动按持续时间而非类型划分,治疗方案取决于具体分型:
阵发性心房颤动
持续时间<1周,可能出现数分钟至数天症状。俗称"假日心脏综合征",常见于酗酒或极端压力后。
持续性心房颤动
通常由阵发性发展而来,持续超1周。常见于老年人及高血压、心衰、COPD等患者。可通过药物(电复律)或低压电流复律治疗。
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
持续超1年,常需射频消融治疗。
永久性(慢性)心房颤动
不可逆,需长期用药控制心率并预防中风。
瓣膜性心房颤动
与人工瓣膜或二尖瓣疾病相关。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由高血压、甲亢等引起,家族史、睡眠呼吸暂停等是主要风险因素。
急性发作性心房颤动
突发突止,通常24-48小时内自行缓解。常见诱因包括年龄、心血管疾病、酗酒等。
术后心房颤动
心血管手术最常见并发症,显著增加心衰和中风风险。
心房颤动风险因素
美国超200万患者,60岁以上高发。最新研究表明体型(而非性别)是关键因素,高个女性风险更高。
心脏相关风险因素:
- 高血压性心脏病
- 瓣膜病
- 心肌病
- 先天性心脏病
- 冠心病
其他风险因素:
- COPD
- 甲亢
- 睡眠呼吸暂停
- 肺栓塞
- 糖尿病
- 肥胖
- 电解质紊乱
特定药物(地高辛、茶碱)及生活方式(酗酒、非法药物)可诱发。
心房颤动病因
主要病因是心脏结构异常:
- 心脏手术史
- 心肌梗死
- 窦房结功能障碍
- 先天性心脏病
诱发因素:
- 吸烟
- 睡眠不足
- 过量咖啡因/酒精
- 滥用药物
- 剧烈运动
心房颤动症状
典型症状包括:
- 心悸
- 乏力
- 头晕
- 胸痛
- 呼吸困难
症状持续超24小时需立即就医。
心房颤动诊断
主要检查手段:
- 心电图(EKG)
- 血液检测(甲状腺/肝肾功能)
- 胸片
- 超声心动图
- CT/MRI
- 运动负荷试验
特殊监测设备:
- 动态心电图(Holter):24小时连续监测
- 事件记录仪:30天间歇性记录
- 植入式循环记录仪:3年持续监测
心房颤动治疗
药物治疗:
- 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控制心率)
- 抗凝药物(预防血栓)
- 洋地黄类(静息心率控制)
- 抗心律失常药(恢复窦性心律)
介入治疗:
- 心脏复律:电复律或药物复律
- 导管消融:射频/冷冻消融病灶区域
- 迷宫手术:开胸建立电生理屏障
- 左心耳封堵术:预防血栓栓塞
心房颤动管理
生活方式干预:
- 戒烟(风险降低50%)
- 限酒
- 规律运动(降低住院率)
- 阅读药品标签(避免心率升高成分)
- 减压(瑜伽/音乐疗法)
饮食建议:
- 富含果蔬、全谷物、低脂乳制品
- 限制:
- 酒精
- 富含维生素K蔬菜(影响华法林)
- 高盐高糖食品
- 葡萄柚(影响药物代谢)
辅助治疗:
- 镁元素
- 辅酶Q10
- 牛磺酸
- 警惕鱼油超量(1g/日增加风险)
心房颤动并发症
严重并发症:
- 中风:非瓣膜性AFib风险5倍升高,二尖瓣狭窄患者达17倍
- 心肌病:长期快速心室率导致心肌衰弱
- 心力衰竭:肺循环淤血致呼吸困难
- 疲劳:氧气供应不足
- 认知障碍:中风风险增加致痴呆
- 高血压:协同损害动脉
预防措施
可控制因素:
- 健康饮食
- 适度运动
- 限酒
- 戒烟
疾病预后
约半数患者发展为持续性,进展速度较发作时长更具临床意义。早期干预可延缓恶化。
重要提示
年龄是首要风险因素,综合治疗可有效控制症状并降低中风风险。
常见问题
诱发因素:
- 睡眠障碍
- 咖啡因
- 酗酒
- 压力
严重性:非直接致命但显著增加中风风险
预警信号:
- 呼吸困难
- 头晕
- 心悸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