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反应方法拓展药物发现基石的应用前景
埃默里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改良化学反应方法,显著提升了合成乙烯基醚(vinylic ethers)的能力——这是多种重要人体健康分子的关键构建单元。该突破性研究发表于《美国化学会有机快报》(Organic Letters)。
"我们的方法易于复现,且基于广泛可用、价格低廉的化合物。可应用于多种天然产物的制备,包括新型乙烯基醚。"
——论文第一作者、埃默里大学博士生桑·范
该研究改进了经典的Chan-Evans-Lam反应(Chan-Evans-Lam Reaction)的可靠性、产率和通用性。这种铜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改良,极大拓展了其在药物研究中合成复杂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潜力。
"桑·范的实验表明,新方法可组合多种反应物,成功合成至少15种此前未知的化合物——这些物质采用传统合成策略几乎无法获得",论文资深作者、埃默里大学化学系教授弗兰克·麦克唐纳指出。
药物发现的合成优化
麦克唐纳实验室致力于开发新型有机化合物制备方法,特别是可能转化为新药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其研究重点之一是缩醛磷脂(plasmalogens)的合成——这类主要存在于细胞膜中的脂肪分子,初步研究表明其具有抗氧化、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
乙烯基醚作为合成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关键中间体,其特定结构(烯烃连接的氧原子)正是缩醛磷脂合成的中间步骤。然而,已知的烯烃连接乙烯基醚合成方法存在明显应用局限。
突破经典反应瓶颈
经过近6年的探索,团队尝试改良经典的Chan-Evans-Lam反应(1999年发展,通过铜催化形成碳-碳键)。但该反应在连接复杂结构反应物时产率极低,难以满足药物分子合成需求。
"这个反应有些反复无常,不仅难以复现,还无法精准调节反应条件",麦克唐纳教授坦言。
转折点出现在博士生桑·范接手项目后:"我热爱解决复杂问题,越是具挑战性越好。"
她发现传统铜醋酸催化剂的二聚体结构是关键症结——需将其分解为单体才能催化目标链式反应。通过系统文献分析,她最终发现采用有机过氧化物替代氧气作为催化剂再生剂,成功将目标产物产率从20%提升至80%。
突破性成果
桑的改进方案:
- 成功合成15种新型化合物(文献中首次报道)
- 反应效率提升4倍(从20%至80%产率)
- 显著降低副产物生成
- 使用安全且成本低廉的催化剂
该成果使Chan-Evans-Lam反应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应用范围扩大了约80%,麦克唐纳实验室已着手将其应用于缩醛磷脂研究。
"我们希望其他研究者遇到类似问题时,能从这篇论文中找到突破灵感",桑·范表示。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