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组与代谢:朱塞佩·托尼博士深入解析肠脑连接Microbiota and Metabolism: A deep dive into the gut-brain connection with Dr Giuseppe Togni

环球医讯 / 硒与微生态来源:unilabs.com瑞士 - 英语2025-11-07 03:56:47 - 阅读时长4分钟 - 1523字
本文通过瑞士优尼实验室微生物学部门主管朱塞佩·托尼博士的权威解读,系统阐述了人体微生物组与代谢系统的深层关联机制,重点分析了肠道菌群在肥胖、糖尿病及心理健康中的关键作用,详细介绍了益生菌疗法、个性化医疗等创新干预手段的临床应用前景,并探讨了微生物组研究在癌症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药物有效性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为公众理解"肠脑轴"科学提供了基于最新临床证据的专业指导,同时强调了高纤维饮食与规律运动对维持菌群平衡的基础性意义。
微生物组健康代谢肠道微生物肥胖糖尿病心理健康益生菌益生元个性化医学
微生物组与代谢:朱塞佩·托尼博士深入解析肠脑连接

近年来,对人体微生物组——即存在于我们体内及体表的多样化微生物群落——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尤其聚焦于其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瑞士优尼实验室微生物学部门主管朱塞佩·托尼博士近期分享了这一领域的前沿见解,重点阐释了肠道微生物与肥胖、糖尿病及心理健康等状况的深刻关联。

您能解释肠道微生物组如何影响代谢吗?

尽管仍有诸多未知领域,但我们已掌握微生物组对人类代谢及生理过程的重要影响。如同人类个体存在差异,微生物组同样具有多样性:某些菌群有益健康,而另一些则有害。

我们的肠道微生物组参与食物消化、免疫调节及激素生成。以下实例可说明有益微生物组的多重生理作用:它能分解人体无法单独处理的物质,如果蔬纤维及特定复杂糖类,由此产生可吸收的额外营养素,并合成调节饥饿感、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及发挥抗炎作用的活性物质。这些物质进一步影响胰岛素、瘦素(饱腹激素)和饥饿素(饥饿激素)等代谢相关激素的分泌。

在微生物组与肥胖的研究中,哪些颠覆性发现可能改变现有治疗策略?

如前所述,存在促进肥胖的有害微生物组。不同菌群的差异体现在能量摄取能力、脂质代谢效率、食欲相关激素生成以及对系统性炎症的调控上(后者亦与2型糖尿病发生相关)。

这一认知推动专家探索通过调节微生物组治疗肥胖的新路径。目前最具前景的方向包括:开发益生菌制剂(多种活性微生物混合物),以减轻炎症、调节食欲并优化营养吸收;同时深入研究益生元物质,促进有益菌群增殖。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临床试验数据库显示,全球已有200余项研究正评估益生菌与益生元对肥胖的治疗效果。当然,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脂肪与精制糖的传统建议仍至关重要。

您对维持健康微生物组有何建议?

正如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与规律运动是身心健康的基石,它们也是维持微生物组健康的基础。建议采取高纤维饮食(富含果蔬及谷物),补充含益生菌食物(如发酵乳制品),并严格控制简单糖、脂肪及动物蛋白摄入。此外,规律运动能促进肠道蠕动,有效调节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与丰度。

在微生物组研究领域,您如何看待个性化医学对肥胖与糖尿病治疗的未来作用?

个性化医学是微生物组与人类健康交互研究的未来方向。了解个体独特微生物组特征,对制定靶向治疗方案(如定制益生菌/益生元组合)至关重要。

微生物组的诊断与干预——无论预防或治疗——需要跨学科协作,涵盖实验室诊断、定制化治疗产品研发及患者心理支持。在诊断领域,现有分析工具正加速迭代。以优尼实验室为例,我们已筛选多种技术平台推进相关研究,评估配套分析流程以生成精准可靠的客户解决方案。目标是早期识别特定菌群失衡,实现疾病症状出现前的干预;同时通过定期监测微生物组动态,根据代谢反应及菌群变化调整治疗策略。当前决策算法虽待完善,但我们对其可靠性提升充满信心。

您能否分享该领域即将影响公共健康的突破性进展?

宿主-微生物组互作影响广泛。除已提及的肥胖、糖尿病及炎症性肠病外,研究范围正持续扩展:微生物失衡(菌群失调)与结直肠癌的关联正在深入探索;肠道微生物组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亦持续引发关注——随着"肠脑轴"概念的深化,微生物组异常与抑郁症、焦虑症及自闭症的潜在联系日益清晰。此外,微生物组与长寿、衰老进程、神经退行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关联研究正不断推进。值得注意的是,观察数据表明微生物组可能影响抗癌药物及抗抑郁药的疗效。

这些知识的积累将推动预防及治疗方案的革新,实现患者(及其微生物组)护理的高度个性化。尽管探索之路漫长,进展已令人振奋:粪便微生物移植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首例成功案例,以及益生菌在慢性炎症疾病与肥胖管理中的显著效果,均预示着基于微生物组的治疗体系将快速扩展。

【全文结束】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