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黑激素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助眠补充剂,正引发科学界对其安全性的深度审视。尽管数百万消费者将其视为解决失眠问题的天然方案,但最新研究显示,这种非处方产品可能带来超出预期的健康风险。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尚未批准褪黑激素作为处方助眠药物,仅将其归类为膳食补充剂。这意味着其生产过程缺乏严格的纯度与剂量监管。国家卫生研究院(NIH)报告指出,市售褪黑激素产品的实际含量可能与标签标注相差高达400%,部分样本甚至检测出重金属污染物。
"消费者普遍认为'天然'等于'安全',但褪黑激素的药理作用不容忽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睡眠医学中心的艾米·伦克博士强调,"长期过量使用会扰乱人体自然的昼夜节律调节机制,导致晨间嗜睡、注意力下降,甚至引发激素分泌紊乱。"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青少年群体——波士顿儿童医院研究显示,青春期过量摄入褪黑激素可能干扰性激素发育进程。
临床证据进一步表明,连续使用褪黑激素超过三个月的患者中,约35%出现反弹性失眠症状。梅奥诊所神经科学家莎拉·史密斯博士解释:"这类似于身体对补充剂产生依赖,当停用时,原有的睡眠问题会以更严重的形式复发。"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毒物控制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涉及褪黑激素的儿童意外中毒事件较五年前激增530%。
专家共识建议:短期失眠应优先尝试认知行为疗法(CBT-I),若需使用褪黑激素,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经第三方认证的品牌,并严格控制剂量(成人建议≤0.5毫克)。"关键在于理解褪黑激素是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的信号分子,而非安眠药,"史密斯博士总结道,"盲目依赖可能掩盖潜在的睡眠呼吸暂停等严重疾病。"
随着监管机构考虑加强产品标准,医学界呼吁公众重新评估"安全补充剂"的认知误区。对于偶尔的睡眠困难,建立规律作息、控制蓝光暴露等非药物干预仍是更可持续的健康选择。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