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特异性(bs)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是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相较于传统ADC具有显著优势。尽管84%的bsADC仍处于临床前或发现阶段,但已有四个候选药物进入III期临床试验,标志着这一新型药物研发的竞赛已进入冲刺阶段。
ADCs作为靶向癌症治疗的关键治疗方式,将单克隆抗体的精准性与细胞毒性药物的高效性相结合。全球已获批21个ADC药物,仅2024年就创造了136亿美元的市场价值。bsADCs通过利用可同时结合两个不同靶点的双特异性抗体,在该领域展现出进一步的发展机遇。这种双重靶向机制可通过多抗原识别增强治疗效果,同时提升选择性并降低脱靶毒性。
目前全球共有211个bsADC项目处于研发管线中,占1,554个活跃ADC项目的14%。虽然84%的bsADC仍处于临床前或发现阶段,但已有四个候选药物进入III期临床试验,均致力于成为该药物类别中的首个获批产品(见图1)。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个III期bsADC项目全部聚焦东亚市场。礼来公司(Systimmune)与百时美施贵宝联合开发的izalontamab brengitecan、上海济迈生物科技的JSKN-003以及中国正大天晴的TQB-2102主要面向中国市场,而安进公司(Amgen)的maridebart cafraglitide则针对日本市场。这种区域集中度与中国的ADC研发主导地位相呼应,预示着首个bsADC批准可能率先在亚洲诞生,而非美国或欧盟。相对而言,美国市场最先进的bsADC候选药物是Avenzo Therapeutics公司的DB-1418,目前仅处于II期临床试验阶段,适应症为非小细胞肺癌。
延续传统ADC的应用趋势,四个III期候选药物中有三个聚焦肿瘤领域。而安进公司的maridebart cafraglitide则独辟蹊径,作为抗体-肽偶联物,其通过激活胰高血糖素样肽受体并抑制胃抑制性多肽受体,作用机制完全区别于传统抗癌治疗。若该药物成功获批,将成为首个非肿瘤适应症的ADC产品,这不仅将拓展ADC技术的临床应用边界,更可能重塑业界对这一治疗模式的传统认知。
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偶联物(bsADCs)的出现,标志着靶向治疗领域的一次有前景的革新。尽管目前84%的在研产品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四个晚期候选药物已在东亚市场形成突破态势。这些创新产品不仅有望确立新的疗效与选择性标准,更将治疗领域从肿瘤向代谢性疾病拓展。未来几年,bsADCs究竟是保持小众创新定位,还是发展成为精准医疗的基石性技术,将取决于这些关键临床试验的结果。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