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准备就绪,监管滞后:临床试验病理学的悖论Digital ready, regulatory waiting: The clinical trial pathology ...

环球医讯 / AI与医疗健康来源:www.drugdiscoverytrends.com美国 - 英语2025-08-13 15:20:12 - 阅读时长5分钟 - 2313字
本文深入探讨了数字病理学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已广泛应用,但在临床试验领域却因缺乏统一监管标准仍依赖实体玻璃切片运输的矛盾现象。IQVIA等公司通过构建双重系统应对当前挑战并为未来布局,揭示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文件格式标准化、去中心化临床试验等前沿趋势对药物研发效率的关键影响。
临床试验病理学数字病理技术监管滞后AI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转型健康医疗药物研发样本管理未来监管转变
数字准备就绪,监管滞后:临床试验病理学的悖论

诊断病理学家已能通过AI辅助远程审阅数字化切片并实现全球即时协作,但临床试验病理学领域仍在依赖实体玻璃切片跨国运输,面临联邦快递延误和专有文件格式不兼容等问题。"在探索性分析领域,数字化确实蓬勃发展。所有人都在享受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带来的便利,但探索性研究与诊断流程之间存在巨大鸿沟",IQVIA Labs全球数字病理创新总监阿曼达·海默里希博士指出。

这种反差极具讽刺意味:医院已常规应用的数字病理技术,在药物开发试验中却难以落地。配备数字系统的病理学家可在临床场景中诊断癌症,但当相同组织样本用于试验时,却往往需要以玻璃切片形式跨洲运输。临床试验病理学领域缺乏明确监管标准,形成了诊断创新加速发展与药物研发应用滞后并存的"双屏现实"。

鉴于大型临床试验依赖全球专家网络,病理学本质上是分布式工作,这对传统非数字化流程造成重大物流障碍。IQVIA在全球部署30多位病理学家,亚专业专家分布于不同时区。过去特定血液病理病例需要特定专家诊断时,必须进行隔夜运输、海关申报并证明实验室符合CLIA认证。"我们可能需要使用美国本土专家,这能降低运输成本和周转时间",海默里希表示。对申办方而言,数字化与实体流程的差异可能直接决定能否达成试验里程碑。

构建两个世界的桥梁

面对这种割裂现状,IQVIA等公司开始创新突破。企业构建了复杂的基础设施以同时满足双重需求,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数字化效率,同时为监管机构保留传统验证流程。

文件格式挑战是这种桥梁建设的典型案例。尽管放射学领域数十年前就已采用DICOM标准,但不同厂商的数字病理扫描仪仍在生产互不兼容的专有格式。"我们不得不寻找解决方案,最终找到能将扫描文件转换为客户所需任意格式的公司",海默里希解释道,"但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目前仍是非常人工的流程"。对于管理全球数千个试验站点的企业而言,每个格式都需要独立验证协议、专门培训和转换流程,这可能使样本审查时间增加数天。

这些变通措施已超越病理切片范畴。直到最近,IQVIA每个试验套件中都至少包含一份纸质申请表,通常是多页文档。实验室手册长达100-150页,各站点需管理大量采集说明和运输文件。"在采用第三方软件之前,我们每个发出的套件里都包含纸质文件",专注去中心化临床试验的IQVIA专家凯利·奥夫登海德表示。公司于2025年3月推出具备电子申请功能的Site Lab Navigator系统,尽管许多站点仍偏好纸质流程。

人工智能的部署同样反映这种双轨现实。尽管诊断病理学越来越多地应用AI进行主要诊断支持,IQVIA在试验中主要将其用于流程优化。算法可优先处理紧急病例、标注关注区域,并完成有丝分裂计数、基因组测试肿瘤比例计算等繁琐任务。"它是个助手而非替代者",海默里希强调,"它能帮我们找出最重要的内容并确保及时处理"。

然而这些算法本可发挥更大作用。机器学习能量化人眼不可见的特征:如膜染色与细胞质染色的比率可能识别治疗响应患者。"我期待找到更精确的患者分界点,真正明确谁将受益于治疗,谁不会",海默里希解释道。技术已然存在,但监管框架尚未建立。

为不确定的未来打基础

尽管监管存在不确定性,IQVIA仍做出战略性投入:为尚未建立的监管标准构建基础设施。公司验证设备的标准已超越美国病理学家学会当前建议,实质上是在为未来未获批准的场景进行过度工程化。

"尽管目前探索性研究不需要这种级别的验证,但我们仍坚持为未来准备",海默里希表示。这需要高昂成本:维护双重系统、培训病理学家使用尚不能完全使用的数字化流程、投资本不必要的转换技术。但这种投入支持了规模化发展。

侧边栏:IQVIA数字病理学关键数据

  • 30+:全球病理学家数量
  • 多种:需要转换的专有扫描仪格式(行业研究显示市场有10余家主要厂商)
  • 100-150:典型印刷实验室手册页数(现已数字化,奥夫登海德估算数据)
  • 2025年3月:IQVIA Site Lab Navigator电子申请功能上线
  • 数千:全球试验站点数量(高管表述)
  • 24-48小时:电子申请消除的典型数据录入延迟(受访者确认)

这种战略思维已超越病理学范畴。行业对去中心化的认知自2020-2022年疫情驱动激增后日趋成熟。企业不再追求全面远程采集,而是聚焦特定场景。"现在更针对能从中获益的特定患者群体和治疗领域",奥夫登海德解释道。接受每周输液的癌症患者可能仍会前往试验中心,而距离最近中心数百英里的罕见病患者则能受益于家庭采样。

这种选择性方法反映了数字化转型的深刻教训。正如奥夫登海德观察:"我们在实施任何应用时都会经历初期抵触、中期接受、后期采纳的过程"。公司已通过电子门户实现实验室手册、报告和查询数字化,但因全球数千站点分布,采纳程度仍不均衡。

押注未来监管转变时,申办方会更青睐已解决技术和运营挑战的合作伙伴。仍在运输玻璃切片和管理纸质申请的企业将面临陡峭的学习曲线。那些持续验证设备、培训员工、优化数字化流程的企业则能立即行动。

对于当前评估病理学战略的申办方而言,选择在于等待监管明晰,还是与IQVIA等企业共同投资建设明天的基础设施。即便尚未完全获得监管批准,数字系统已能带来即时效益。"我们正在利用它进行样本管理、追踪,确保所有协议到位,并在一个统一系统中实现可视化",海默里希指出。

【全文结束】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