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谈论中风时,往往会联想到突然瘫痪或言语含糊等显著症状。但并非所有中风都以如此明显的方式表现——有些甚至不会产生任何明确症状。这种被称为"无症状性中风"或"亚临床中风"的病症,虽然不会立即引发明显症状,却同样会造成脑组织损伤。这类中风通常在进行其他原因的脑部扫描时意外发现,尽管缺乏外在表现,但可能引发认知能力下降、情绪障碍,并增加未来中风风险。
无症状性中风的普遍性
研究显示,无症状性中风远比人们认知中更为常见。影像学研究估算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人经历这类中风,其中多数人从未察觉。基于人群的磁共振成像(MRI)研究表明,无症状性中风的发生率可能是有症状中风的十倍。这意味着每发生一例被识别的中风,就有十例可能未被察觉。
在老年人群中尤为显著,研究发现超过四分之一的65岁以上人群中存在既往无症状性中风的证据,即使他们没有被诊断过中风或神经系统疾病。这些发现表明,无症状性中风并非罕见事件,而是存在长期影响的被忽视现象。
无症状性中风的成因
与其它类型中风相同,无症状性中风由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多数由小血栓或狭窄血管导致深部脑区供血不足。最常受累的区域包括负责记忆、平衡和情绪调节的白质和皮层下结构。
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心房颤动、吸烟和高龄都是主要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也与重大中风风险增加相关,提示需要将无症状性中风视为早期预警信号,而非轻微异常。许多患者同时伴有动脉粥样硬化,这种通过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可检测的动脉斑块堆积病症常与无症状性中风共存。
无症状性中风的重要性
尽管不会引发言语改变或肢体无力等可见症状,这类中风仍会造成真实而持久的脑损伤。它们可能影响记忆力、信息处理速度、平衡能力和情绪调节。随着时间推移,多次无症状性中风可能累积,导致血管性痴呆或显著损害日常功能。
经历过无症状性中风的人群未来发生有症状中风的风险更高。这些中风往往是潜在血管问题的红色警报,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神经事件。部分患者回顾性报告曾出现过头晕、暂时性意识模糊或视力模糊等轻微症状,但当时未进行医学评估。
诊断方法
无症状性中风主要通过脑成像技术特别是磁共振成像诊断。MRI可显示非运动或语言控制区域的小梗死灶。这些发现往往令患者意外,尤其是那些没有相关事件记忆的患者。在未控制高血压的老年人群中,MRI研究显示大多数人显示出先前无症状性梗死的证据。
预防策略
预防无症状性中风与预防有症状中风策略相同。控制血压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减少盐分摄入、保持身体活动、维持健康体重和避免烟草使用都有助于血管健康。对于高风险患者,可能开具他汀类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当检测到无症状性中风时,医生通常会调整治疗方案以防止未来脑损伤。在某些情况下,通过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植入等手术干预可恢复适当血流并降低风险。
提高认知水平
由于无症状性中风常被忽视,公众和医疗界的认识至关重要。人们应主动报告任何无法解释的定向障碍、平衡问题、视力变化或突然的情绪波动。虽然这些症状可能看似轻微,但可能是无声血管损伤的线索。对于医疗提供者,在特定人群中认识到无症状性中风的高发率可以指导更主动的筛查和治疗决策。这些中风不应被视为偶然发现,而是脑损伤的证据和未来危害的预测指标。
被忽视的隐藏风险
无症状性中风虽不以戏剧性症状引人注目,但远非无害。它们对记忆、认知和情绪可能产生深远影响,更重要的是,往往是血管系统全身性问题的第一个可见征兆。虽然在不知情中中风可能令人不安,但通过提高意识、定期监测和针对性预防,可以有效管理相关风险。认真对待这些中风是减轻中风相关残疾负担、改善长期脑健康的关键步骤。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