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利用颅内脑电图(EEG)记录大脑深层区域信号发现,冥想会显著改变杏仁核和海马体的活动特征——这两个关键脑区分别负责情绪调节和记忆功能。这项由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团队开展的研究于2025年2月4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为冥想改善记忆与情绪调节的潜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可能推动冥想辅助疗法的发展。
此前已有研究表明,冥想——一套通过集中注意力和觉察力的心理训练方法——可提升心理健康,并可能缓解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尽管临床效果显著,且已有研究证实冥想与脑活动的关联性,但其具体的神经机制仍不明确。
研究第一作者、西奈山生物医学科学研究生院神经科学博士生克里斯蒂娜·马赫(Christina Maher)解释道:"传统头皮EEG难以观测人类深层边缘系统,我们利用难治性癫痫患者植入的神经刺激装置获取了独特的深部脑电信号,这些设备可长期记录杏仁核和海马体的神经活动。首次冥想过程中就能观测到关键脑区神经振荡的显著改变,这一发现令人振奋。"
研究团队观察了8名接受手术植入反应性神经刺激系统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所有参与者在实验前自述为初学者冥想者,他们首先接受5分钟音频引导的基础冥想训练(基线阶段),随后进行10分钟音频引导的"慈心冥想"(loving kindness meditation)。这种冥想方法通过专注于自我与他人福祉的意念训练实现身心调节。参与者在冥想结束后以1-10分对冥想深度进行自评,平均得分为7.43分,显示冥想效果良好。
研究通讯作者、西奈山神经科学、神经外科和神经学系副教授伊格纳西奥·塞兹(Ignacio Saez)指出:"我们发现慈心冥想显著改变了β波和γ波的强度与持续时间。这些脑波特征在抑郁症、焦虑症等情绪障碍中常出现异常,通过冥想自主调节脑波活动的可能性令人惊叹,这或许能解释冥想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该研究突破性地采用了先进的侵入式神经记录技术,相较于传统头皮EEG能提供更精确的大脑活动图谱。实验在西奈山西院的量化生物测量实验室(Q-Lab)完成,这个沉浸式研究环境为参与者提供了远离医院常规干扰的静谧空间,显著提升了研究的生态效度。
研究人员也指出研究的局限性:样本量较小,且仅评估了一次性冥想的效果,未追踪重复练习的长期影响或效果持续性。塞兹博士强调:"这项研究为开发基于冥想的干预措施提供了基础,未来可通过纵向研究验证冥想对记忆与情绪调节脑区的长期调节作用。冥想作为非侵入性、易获得的工具,无需特殊设备或医疗资源,但需强调其不能替代传统疗法,而是可能作为低成本辅助手段帮助记忆或情绪调节障碍人群。"
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探索观测到的脑活动与情绪/心理健康结果的具体关联,下一阶段将收集冥想持续练习对心理健康影响的长期数据,以揭示冥想在真实世界中的潜在治疗价值。相关研究信息可通过PNAS(DOI:10.1073/pnas.240942312)获取。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