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已确定两种生物标志物,可能有助于诊断增加中风风险的心脏疾病。
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影响英国约160万人。但它通常仅在某人中风后才被发现。英国心脏基金会表示,该研究可能为更好地检测AF患者和靶向治疗铺平道路。
目前,通常使用心电图(ECG)——测量心脏电活动的设备——来筛查患者是否患有心房颤动。伯明翰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的这项研究发现,三个临床风险因素和两种生物标志物与AF有强关联。风险最高的人群为年龄较大、男性且体重指数(BMI)较高。
研究人员分析了2014至2016年间招募的638名急性病住院患者。他们采集了血液样本,检测了40种心血管生物标志物,并考虑了七个临床风险因素:年龄、性别、高血压、心力衰竭、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肾功能和体重指数(BMI)。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超声心动图检查。
研究人员发现,两种生物标志物与心房颤动显著相关。一种是由心脏分泌的激素——脑钠肽(BNP),另一种是负责磷酸盐调节的蛋白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
研究人员表示,可通过血液检测筛查这些人群,观察其两种生物标志物水平是否升高。
主要作者亚尼什·普尔马表示:“我们识别出的生物标志物有潜力在社区医疗环境中(如全科医生诊所)用于血液测试,以简化心电图筛查的患者选择。”
共同第一作者温妮·蔡博士表示:“心房颤动患者更易形成血栓并引发中风。为避免中风,服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至关重要。然而,心房颤动常在中风后才确诊。因此,对高风险患者进行筛查非常重要,以便及时开始服用抗凝药物,预防潜在的致命并发症。”
心房颤动症状
- 心悸明显:感觉心跳沉重、扑动或不规则
- 心率可能极快(常显著高于每分钟100次)
- 可通过检查颈部或手腕脉搏来测算心率
- 其他症状可能包括疲劳、运动能力下降、呼吸急促、头晕或胸痛
- 心房颤动时的心跳方式降低了心脏的性能和效率
- 这可能导致低血压和心力衰竭
- 如发现心跳突变并伴有胸痛,应立即就医
- 有时心房颤动不引起任何症状,患者完全不知情
来源:英格兰国民保健署
英国心脏基金会医学副主任梅廷·阿夫基兰教授对这项研究表示欢迎:“心房颤动增加了中风风险,这种严重状况每年在英国导致超过3.6万人死亡,但常被发现过晚。本研究使用了复杂的统计和机器学习方法分析患者数据,提供了令人鼓舞的证据:一系列易于测量的指标组合可用于预测心房颤动。该研究可能为更好地检测AF患者及其靶向治疗(使用抗凝血药物预防中风及其灾难性后果)铺平道路。”
该研究由伯明翰大学医学院和牙医学院的心血管科学研究所及癌症与基因组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进行,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上。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