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症:我们仍能改变的未来
随着突破性治疗方案的出现,澳大利亚正站在抗击痴呆症的转折点上,但为避免医疗系统危机,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亨利·布罗迪教授
亨利·布罗迪教授。照片:John Feder/The Australian
5分钟阅读
10小时前
更新于2小时前
我们都害怕痴呆症。当找不到钥匙或忘记名字时,我们会窃窃私语或开些紧张的玩笑。我们希望它永远不会降临。然而对全球数百万,特别是澳大利亚现有的44万名患者来说,痴呆症已不是模糊的威胁——它正无情地夺走人们的身份、独立性和尊严。作为澳大利亚女性首要死因和男性第二死因,它是老年人疾病负担的主要来源,正在摧毁家庭并威胁压垮医疗体系。
但许多人尚未意识到最关键的事实:痴呆症并非不可避免。
在对抗阿尔茨海默病的战役中,科学证据明确显示:通过针对性生活方式干预,最高可达45%的痴呆病例可被预防。但仅靠科学远远不够——若要改变未来,我们亟需领导力、投资和公众认知的快速转变。
从黑暗走向光明
五十年前,我们几乎不承认痴呆症是医学问题。它被误称为"衰老性精神错乱",被视为自然老化过程。患者往往被沉默掩埋,甚至被关进精神病院。
1972年,我的家庭亲历这种黑暗。父亲雅各布,当时活力充沛的52岁人,开始出现健忘症状。他的病情快速恶化,确诊阿尔茨海默病后七便去世。当时作为年轻精神科医生的我本对痴呆无感,但父亲的遭遇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这段经历促使我投身痴呆防治事业,推动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工作,最终专攻老年精神病学与研究。
此后取得显著进展:全球认知大幅提升,协作显著增强。阿尔茨海默病领域已出现延缓病程的新药,血液检测技术即将实现早期精准诊断。国家防治行动计划、疾病修饰药物、风险降低策略和预防项目正在取得实效。可负担的血液检测技术也将在症状出现前提供早期诊断。
但这些进步仍脆弱且分布不均。痴呆症仍是澳大利亚民众的严峻现实,需要持续努力。
必须破除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痴呆不可避免
真相是:通过控制可变风险因素,最高45%的病例可被预防。心脏健康方案同样适用于大脑健康。具体措施包括规律运动、健康饮食、社交与智力刺激、血压控制、糖尿病及抑郁症治疗、必要时佩戴助听器、避免头部创伤、戒烟限酒、保障优质睡眠。开始干预永远不会太早或太晚——越早效果越好。
在健康脑衰老研究中心开展的全球最大线上痴呆风险干预试验"保持大脑健康"中,通过运动、饮食、心理健康和脑力训练指导,老年人显著提升了认知功能与整体健康状况。关键是该计划成本效益突出:数据显示干预成本被医疗资源消耗的降低所抵消。若全国推广,每年可为医疗系统节省数亿澳元。
我们已证明痴呆预防不仅可能,而且具备可行性。
误区二:痴呆无法治疗
真相是:虽尚未有治愈方法,但今年在澳大利亚获批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如唐纳单抗)可通过清除脑内毒性蛋白延缓早期阿尔茨海默病进展。这些药物面临成本高昂、副作用和静脉注射等挑战,但代表了重大突破。更多疗法正在研发中,诊断技术也快速进步。
误区三:生活质量不可维持
真相是:通过康复与重建项目,痴呆患者仍可维持多年优质生活。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最新报告显示,诊断后支持项目能帮助患者维持独立与尊严。澳大利亚虽已有相关计划,但覆盖不均且资源不足。建立类似癌症护理护士的痴呆症导航员网络,将彻底改变家庭支持体系。
为何黑暗仍在逼近:预防需成国家优先事项
尽管取得进展,挑战仍在加剧。2058年,澳大利亚痴呆患者预计达85万,年治疗成本将从目前的187亿澳元翻倍。这不仅关乎健康,更是迫在眉睫的经济与社会危机。
现有老年护理体系已超负荷运转,痴呆症专业队伍准备不足,数以千计的照护者缺乏足够支持。太多患者仍需等待多年才能确诊,太多家庭像我们家当年那样,在确诊后陷入无助。这种情况若发生在癌症领域绝不可接受,为何对痴呆症仍是常态?
随着退休年龄延长,19%的澳大利亚劳动力年龄超过55岁,保持大脑健康不仅是健康目标,更是生产效率的必要保障。
澳大利亚曾引领全球公共卫生运动:我们通过" Slip, Slop, Slap"运动降低皮肤癌发病率,用有力的宣传、投资和行动应对HIV和吸烟。现在需要对脑健康采取同样策略——开展全民脑健康运动,将预防纳入初级医疗体系,把痴呆视为可预防可控的紧迫问题。设想若将痴呆预防项目纳入全民医保,若全科医生能常规开具生活方式干预处方,若各文化背景人群都能获得针对性脑健康资源。
2024年联邦政府发布的国家痴呆防治行动计划是重要一步。但仅有计划而无投资只是纸上谈兵。
我们亟需的六大措施:
- 投资可扩展的国家级预防项目如"保持大脑健康"
- 建立诊断后导航与护理体系(参照癌症诊疗模式)
- 建立应对新型疾病修饰药物的系统准备
- 按疾病负担匹配的研究资金投入
- 为照护者提供实质性支持(他们是痴呆护理体系的隐形支柱)
- 开展覆盖全医疗与老年护理体系的专业教育与培训
真相是:我们已握有改变痴呆曲线的工具——延缓发病、降低发病率、改善生活质量。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行动窗口正在关闭。
希望在召唤——若我们选择行动
我们正站在十字路口。可以选择继续视痴呆为缓慢发生的必然,或果断采取行动改变未来。科学终于迎头赶上,但科学本身不够,还需领导力、政策与公众决心。
我的父亲未能受益于今日的医学进步,但他的遗产始终指引着我。从绝望到坚定,从污名到科学,我们已走过长路。下一步——将有效方案规模化,绝不可延误。
仅靠希望无法治愈痴呆,但希望驱动的行动却力量巨大。让我们不要在20年后悔恨:我们曾有机会改变未来,却选择放弃。
新南威尔士大学健康脑衰老研究中心(CHeBA)联合主任亨利·布罗迪教授(AO)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