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岁男子把可乐当水喝患痛风,糖分摄入该咋控制?
近期,广州31岁的吴先生因长期把可乐当水喝,日均3罐,导致尿酸超标,全身关节长满痛风石,右脚还引发坏死性筋膜炎,险些截肢。经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治疗才脱离危险。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大家对高糖饮食与痛风关联的关注。
痛风是如何一步步“搞破坏”的?
痛风的根源在于尿酸代谢异常。当血尿酸超过420μmol/L这个饱和阈值时,尿酸盐结晶就会沉积在关节、软组织里,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形成痛风石。而且结晶沉积的部位和密度与尿酸水平及持续时间成正比。
痛风的发展有几个阶段。一开始是无症状期,此时长期高尿酸血症但没症状,不过结晶已在关节悄悄沉积。接着到急性关节炎期,会突然关节红肿热痛,这是尿酸结晶诱发免疫反应导致的。然后进入慢性痛风石期,结晶持续沉积形成硬结,压迫血管神经,造成关节畸形、功能丧失。最后到并发症阶段,像痛风石破溃感染(如吴先生的坏死性筋膜炎),或者引发肾结石、慢性肾病等。吴先生右脚痛风石破溃后感染坏死性筋膜炎,这种病病死率达20%-30%,可见痛风不控制后果很严重。
高糖饮料喝多少会引发痛风?
含糖饮料危害大,果糖代谢会抑制尿酸排泄,还促进嘌呤合成。哈佛大学研究显示,男性每天喝1罐含糖饮料,痛风风险增加18%。
可乐更是双重打击,每罐约含40g糖,长期喝会显著升高血尿酸。而且可乐里的磷酸成分会抑制肾尿酸排泄,加剧代谢紊乱。吴先生日均摄入约120g糖,远超世卫组织推荐的25g上限,尿酸水平可能长期超600μmol/L。再加上他本身高糖饮食,又有年轻群体常见的肥胖、缺乏运动问题,多种因素叠加加速了痛风进展。
哪些人是痛风高危人群,该如何预防?
饮食上,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高危人群要完全避免或严格限量;高糖饮品如可乐、奶茶、含糖果汁,建议用白开水、淡茶替代;酒精尤其是啤酒,有嘌呤和酒精双重作用,要戒饮。
生活方式上,BMI≥28的人减重5%-10%可降低尿酸水平;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像快走,但要避免剧烈运动诱发痛风发作。
监测方面,40岁以上男性、肥胖人群、有家族史者每年至少测1次血尿酸。尿酸≥480μmol/L(无症状)或≥420μmol/L(合并代谢综合征)要开始调整生活方式或药物治疗。吴先生就是忽视20岁确诊的高尿酸血症,没调整饮食,导致病情恶化。
痛风发作时如何应对,平时怎么管理?
痛风急性发作的黄金24小时,要立即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依托考昔)或秋水仙碱,避免关节炎症扩散。发作期禁用降尿酸药物(如别嘌醇),防止尿酸波动加重炎症。若关节红肿范围扩大、发热超38.5℃,要急诊处理排除感染风险。
长期管理上,无痛风石者尿酸要控制在<360μmol/L,有痛风石者<300μmol/L。药物可选择别嘌醇(抑制尿酸生成)或非布司他联合苯溴马隆(促进排泄),要根据肾功能调整。治疗初期每2 - 4周测尿酸,达标后每3 - 6个月复查。痛风石患者要定期皮肤科评估破溃风险,用压力绷带减少摩擦,局部破溃时要清创并预防感染。用药请遵医嘱。
吴先生的案例给大家敲响警钟,年轻人也可能因不良饮食患痛风,要控制糖分摄入,定期监测,已确诊者遵医嘱管理,远离痛风危害。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