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核医学杂志》最新发表的研究,耶鲁大学医学院团队开发的新型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这种基于SV2A分子标记的成像方法不仅能检测脊髓损伤部位的变化,还能揭示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子级病理改变,特别是通过突触丢失的量化分析,为评估新疗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客观指标。
美国国家脊髓损伤统计中心数据显示,每百万人中约有54例新发创伤性脊髓损伤,美国现存患者达30.86万人。当前临床诊断主要依赖X光、CT等解剖学检查手段,虽能评估脊柱结构完整性,但无法反映生理和病理层面的动态变化。
"临床迫切需要一种能定量监测神经网络变化的无创成像技术。"耶鲁大学医学院放射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副教授Jason Cai博士指出,"SV2A PET技术通过可视化和量化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丢失,有望成为评估损伤进展和预测康复的关键工具。"
研究人员采用新型放射性示踪剂[18F]SynVesT-1对T7节段脊髓挫伤大鼠模型进行动态监测。在伤后第1天及第9-11天对9只实验组和7只对照组大鼠进行PET扫描,结合离体扩散张量成像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发现:损伤中心的突触密度在伤后首日即下降58%,第9-11天仍维持52%的降幅。同时观察到杏仁核和小脑区域示踪剂摄取减少,离体分析显示内囊和体感皮层存在纤维损伤。
该技术突破性地将损伤评估从解剖结构延伸至分子层面,不仅为新型治疗方案提供客观评价标准,更可能通过早期分子信号检测优化个性化治疗策略。研究团队特别强调,这种非侵入性分子成像技术的应用,标志着脊髓损伤诊断正从"形态观察"迈向"功能量化"的新阶段。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