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发现破解肿瘤免疫逃逸之谜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精准医学硕士项目学术主任、医学杰出教授Scott Lippman指出:"确定免疫检查点治疗(ICT)无应答者及其耐药机制,对指导精准免疫治疗、开发更有效的个性化方案至关重要。"该校Moores癌症中心团队在《胸部肿瘤学杂志》发表封面研究,揭示了肿瘤免疫逃逸的关键机制,并据此开发新型癌症疫苗。
基因突变图谱
2021年研究已发现:9号染色体短臂(9p)缺失是头颈鳞状细胞癌(尤其是HPV阳性亚型)免疫治疗失效的主因。这种缺失不仅造成15-20%患者治疗无效,更在肺癌、间皮瘤、黑色素瘤等癌种中普遍存在。通过分析17,187个基因的RNA测序数据,研究发现9p缺失导致CXCL9/10/11趋化因子家族极度匮乏,其中CXCL10和CXCL11成为整个基因组中表达最受抑制的两个基因。
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的Teresa Davoli副教授解释:"1型干扰素(IFN-I)基因缺失导致免疫沙漠化,使T细胞难以浸润肿瘤。"研究团队利用基因编辑小鼠模型证实,IFN-I缺失会减少CXCL9/10阳性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多样性,其中IFNε亚型被确认为关键调节因子。
疫苗开发突破
跨机构团队开发的新型树突状细胞疫苗(DC疫苗)通过外源性CXCL9/10靶向机制,成功逆转了9p缺失肿瘤的免疫抑制环境。实验显示该疫苗可激活CXCR3+ T细胞级联反应,释放干扰素γ(IFN-γ),并触发内源性CXCL9/10信号通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团队已成功在小鼠模型中验证该疫苗效果。
基因选择压力
全基因组分析揭示:9p是人类癌症中最常发生纯合缺失的染色体臂,其缺失长度甚至超过杂合缺失。与12q干扰素基因簇共同形成强烈的进化选择压力,这解释了为何癌细胞倾向于完全删除干扰素基因来逃避免疫监视。
研究团队包括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的Xin Zhao团队、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William N. William教授、UCLA的Bin Liu博士团队、以及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Scott W. Lowe教授团队。该研究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22家机构资助。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