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超二倍体B lymphoblastic leukaemia/lymphoma with hyperdiploidy
编码XH24C7
核心定义
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超二倍体的综合解析
一、组织病理学详细特征
-
显微镜下核心表现
- 细胞形态:骨髓或外周血中可见大量原始/幼稚淋巴母细胞(≥20%),细胞体积较大,核仁明显,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胞质可含空泡。
- 核型特征:超二倍体定义为染色体数目在51-67条之间(正常为46条),常见涉及多个染色体的非特异性增加(如+21、+22、+X、+Y等)。
- 组织分布:骨髓弥漫性浸润,淋巴结、肝脾等器官可见肿瘤细胞聚集,部分患者可表现为白血病与淋巴瘤并存(白血病性淋巴瘤)。
-
免疫组化特征
- B系标记物:CD19、CD20、CD10、TdT(+),部分表达CD79a、PAX5。
- T系标记物:CD3、CD5、CD7(-),以区分T-ALL。
- 分化标记物:早期前B细胞特征(如CD10+、CALLA+),缺乏成熟B细胞标记(如CD22、表面免疫球蛋白)。
-
分子病理特征
- 染色体核型:典型超二倍体(51-67条),无特定融合基因(如ETV6-RUNX1、KMT2A重排)。
- 基因突变:可能伴随IKZF1/3、PTEN、NOTCH1等基因突变,但非特异性。
- IGH重排:检测到Ig重链基因重排(支持B系来源)。
-
鉴别诊断
- 其他B-ALL亚型:如Philadelphia染色体阳性(BCR-ABL融合)、ETV6-RUNX1融合基因型、KMT2A重排型。
- T-ALL:通过免疫表型(CD3+、CD7+)及细胞形态区分。
-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通过髓系标记物(CD13、CD33)和形态学(Auer小体)排除。
二、肿瘤性质
-
分类
- WHO分类:属于“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非特指型(B-ALL/NOS)”,因超二倍体为独立遗传特征。
- 临床亚型:超二倍体B-ALL通常归类为中危或低危组,但需结合其他高危因素综合判断。
-
生物学行为
- 生长特性:细胞增殖速率中等,对化疗敏感。
- 侵袭性:总体预后较好,但部分患者(如存在TP53突变或高白细胞计数)可能进展为高危。
三、分化、分期与分级
-
分化程度
- 细胞分化阶段:前B细胞阶段(Pro-B),缺乏成熟B细胞特征。
- 免疫表型分级:基于CD10、TdT等标记物表达程度,但无统一分级系统。
-
分期
- Ann Arbor分期:主要用于淋巴瘤,而白血病分期侧重骨髓浸润程度及外周血受累(如WBC计数>30×10⁹/L为高危)。
四、进展风险评估
-
临床高危因素
- 年龄≥30岁、WBC≥30×10⁹/L、早期复发(诊断后<3年)。
-
病理高危因素
- 合并TP53突变、IKZF1/3缺失、Ph样基因特征(如JAK2/CRLF2突变)。
- 染色体异常:如缺失7q、17p或复杂核型(>4条异常染色体)。
-
复发与转移风险
- 初诊时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风险较低,但化疗后需预防性鞘内注射。
- 远期复发多发生于髓外(如睾丸、中枢神经系统)或髓内。
五、临床管理建议
- 多学科协作:需血液科、遗传学团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 监测策略:定期进行流式细胞术微小残留病(MRD)监测及染色体分析。
- 预防感染:化疗期间需严格预防感染(如使用G-CSF、抗生素)。
总结
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超二倍体是B-ALL的常见亚型,以核型超二倍体为特征,预后相对较好但需警惕合并高危分子异常。治疗应基于遗传学风险分层,结合化疗±靶向药物(如BCR-ABL抑制剂)及干细胞移植。
参考文献
-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4年版)。
- 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第五版,2022)。
- PubMed文献:超二倍体B-ALL的遗传学特征与预后研究(近五年高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