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炎Pericarditis
子码范围BB20 - BB2Z
关键词
索引词Pericarditis
同义词pericarditis NOS、pericardial inflammation、pericardium inflammation、心包炎NOS、心包炎
别名心脏外膜炎
心包炎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一、临床定义
心包炎是指心包(心脏外层包裹的心脏膜)发生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疾病。根据病程发展的阶段,可分为急性心包炎和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等不同类型。患者可能表现出以下症状:
- 急性心包炎:常见症状包括胸痛(通常为锐痛)、发热、呼吸困难、咳嗽、咽痛或呕吐、腹泻。若出现大量心包积液,可能导致急性心包填塞,表现为严重呼吸困难、发绀、面色苍白,甚至休克。
-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主要由长期反复发作的心包炎引起,导致心包增厚、粘连、缩窄。患者可能出现腹水、肝大、颈静脉怒张等症状。
二、医学定义
心包炎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心包炎症反应。其病理生理学特点主要包括:
- 急性期:心包膜血管扩张、充血,浆液渗出,可伴有纤维蛋白沉积。若感染性因素存在,还可见脓性渗出物。
- 慢性期:心包膜逐渐纤维化、钙化,形成缩窄性心包炎,限制心脏舒张功能,影响血液循环。
心包炎可进一步分为:
- 渗出性心包炎:以心包腔内液体增多为主要表现。
- 干性心包炎:无明显渗出液,但心包膜显著增厚。
- 缩窄性心包炎:心包膜广泛纤维化,心包腔缩小,压迫心脏。
三、病因:病原学机制
- 非特异性因素:约一半病例找不到明确原因,属于非特异性心包炎。
- 感染性因素:
- 细菌感染:如链球菌、葡萄球菌、结核杆菌等。
- 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等。
- 真菌感染:较少见,如组织胞浆菌病。
-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等。
- 肿瘤:原发性或继发性恶性肿瘤侵犯心包。
- 邻近器官疾病:如肺炎、纵隔炎等局部炎症扩散至心包。
- 代谢性疾病:如尿毒症、痛风。
- 药物相关性:某些药物如普鲁卡因胺、肼屈嗪等可能诱发心包炎。
- 物理因素:如胸部创伤、放射治疗等。
四、病因:传播途径与高危因素
-
主要传播途径:
- 感染性心包炎:通过呼吸道、血液或其他途径进入体内,直接侵犯心包。
- 非感染性心包炎:多与基础疾病或遗传易感性有关,没有特定传播途径。
-
高危人群:
- 有感染性疾病史者(尤其是结核病、HIV感染者)。
-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 接受过心脏手术或放射治疗者。
- 长期服用特定药物者。
-
合并并发症机制:
- 心包积液过多时,心脏被挤压,无法正常充盈,引发急性心包填塞,威胁生命安全。
-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中,由于心包膜广泛纤维化,心脏舒张受限,导致右心衰竭,表现为体循环淤血(如肝大、腹水)。
依据来源:《中华内科杂志》、《心脏病学》(Braunwald's Heart Disease)、《实用内科学》及相关流行病学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