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时牙龈出血是很多人都遇到过的情况,但如果出血持续超过14天,而且认真做了常规口腔护理(比如好好刷牙、用牙线)还是没改善,就得警惕是不是身体在发出“警报”了。有研究发现,一些老不好的牙龈出血,可能和血液系统异常或者其他全身问题有关——比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因为血红蛋白浓度异常升高,出现牙龈出血的风险比健康人高不少。
牙龈出血背后的系统性病因解析
1. 血液变“稠”,牙龈微循环堵了
先天性心脏病会导致身体长期缺氧,为了弥补缺氧,身体会“主动”生成更多红细胞。当血红蛋白浓度超过180g/L时,血液会变得黏稠,流速明显减慢。这种“高黏滞状态”容易在牙龈的毛细血管里形成微小血栓,让牙龈局部缺氧。研究显示,这类患者牙龈里的乳酸堆积量比健康人多很多,而乳酸多了会破坏牙龈组织的稳定性,更容易出血。
2. 凝血功能乱了,止血“慢半拍”
红细胞太多(红细胞比容超过55%)会影响血小板的功能——正常情况下,血管破了血小板会快速“抱团”止血,但红细胞太多时,血小板的聚集能力会下降。同时,凝血因子Ⅷ的活性也会降低,这两个问题加起来,会让出血时间明显变长。研究发现,这类患者的平均出血时间比健康人要长约30%。
3. 血液疾病可能先“找上”牙龈
有些血液疾病的首发症状就是牙龈出血。比如急性白血病患者中,近一半人刚开始会出现牙龈异常出血,这是因为骨髓里的异常细胞“挤走”了正常的血细胞,导致止血能力下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免疫系统“误打”血小板,让血小板变少,牙龈容易出血;还有些轻型血友病患者,平时可能没症状,直到做牙科治疗时才发现凝血有问题。
系统性检查方案
如果牙龈出血老不好,建议按“阶梯式”做检查:
- 基础检测:先查血常规(重点看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和凝血功能(包括纤维蛋白原含量、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 专项排查:做血红蛋白电泳分析,能筛查有没有血红蛋白异常;测红细胞压积,评估有没有红细胞增多的风险;
- 深度检查:如果怀疑是血液系统疾病,需要做骨髓细胞学检查;查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能发现特定的凝血因子缺陷。
日常管理注意事项
- 规范口腔护理:别用含血管收缩剂的止血产品,选软毛牙刷能减少对牙龈的机械刺激;
- 谨慎用药:有些具有抗血小板作用的中药制剂,可能会延长出血时间,用之前一定要问医生;
- 观察伴随症状:如果同时出现皮肤瘀点、鼻腔反复出血,或者女性经期出血量明显增多,要赶紧去医院。
还有些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比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如果出现牙龈出血,因为孩子的血小板储备能力比较弱,建议定期监测血液流变学指标,把血红蛋白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里。这类患者每3-6个月做一次系统性血液评估,对预防问题很有意义。
总得来说,偶尔牙龈出血大多是小事,但如果持续超过两周、常规护理没用,可不能掉以轻心——这可能是身体在提示“深层问题”。及时去做检查,找到原因早干预,才能真正解决牙龈出血的问题,也能避免更大的健康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