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口闷痛是生活中常见的症状,有时候可能和心肌炎有关。心肌炎主要是病毒感染后引发的免疫反应性疾病,发病和两方面有关——病毒直接伤害心肌细胞,还有免疫系统清除病毒时释放的炎性因子“误伤”了心肌组织。有研究发现,70%-80%的心肌炎都是病毒引起的,最近几年发病率还在上升,特别是青少年要多注意。
病毒是怎么一步步伤心肌的?
病毒引发心肌炎主要分三个阶段:首先,像柯萨奇病毒、腺病毒这些病原体,会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人体,突破黏膜保护后直接攻击心肌细胞;接下来,免疫系统为了清除病毒,会释放炎性因子,这些因子可能对心肌组织造成“附带损伤”;最后,有些患者体内残留的病毒碎片会持续激活免疫系统,导致慢性炎症。这两重伤害会破坏心肌的收缩功能,当心脏泵出的血量减少超过20%时,就会明显觉得胸闷。
心肌炎有哪些信号?先看“前驱症状”,再看“核心表现”
心肌炎的表现虽然因人而异,但有规律可循。大约60%的患者发病前1-3周会先出现“前驱症状”,比如持续低烧(37.5-38.5℃)、全身肌肉酸痛、没胃口,和感冒很像。接下来的核心症状主要有这几个:胸闷程度和活动量有关,活动越多越闷,休息时可能缓解,但突然加重时会出冷汗、呼吸急促;心悸的时候感觉心脏像“乱跳”,就像有人在里面“打鼓”;乏力得厉害,连日常活动(比如爬楼梯、做饭)都受影响。要注意的是,30%的青少年可能表现不典型,比如上腹部不舒服、一直干咳,容易被误诊或漏诊。
怎么确诊心肌炎?需要做这些检查
诊断心肌炎需要综合多种检查结果:首先是心电图,尤其是24小时动态心电图,能捕捉到ST段偏移、T波倒置这些心肌损伤的信号,异常检出率比普通心电图高90%;然后是抽血查生物标志物,比如心肌肌钙蛋白I(cTnI),它判断心肌损伤的准确性达95%,但得结合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一起看;影像学检查里,心脏超声主要看心脏室壁的运动有没有异常,必要时做心脏核磁共振(CMR);病原学检查会用多重PCR技术检测常见病毒的核酸,或者隔2周查血清抗体滴度的变化;另外,还要做冠脉CT排除血管病变,查D-二聚体排除肺栓塞。202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强调,炎症指标(比如CRP)和心肌损伤标志物一起判断,对诊断很有帮助。
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把握就医时机很重要:如果胸闷的同时还有意识模糊、四肢发凉;或者突然心慌伴呼吸困难;运动后胸痛突然加剧;出现下肢水肿或尿量明显减少,这些情况要在2小时内去急诊。如果胸闷持续超过3天、感冒样前驱症状后乏力越来越重,或者常规体检发现心电图异常,要及时去普通门诊就诊。
怎么预防心肌炎?记住这几点
预防心肌炎可以这么做:2023年《柳叶刀》子刊的研究证实,接种流感疫苗能让心肌炎风险降低47%;平时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能提高免疫耐受性,但别过度疲劳;另外,如果先出现了感冒样的前驱症状,要多留意身体变化,要是胸闷加重、心跳不正常,赶紧去医院。
总之,胸口闷痛可能是心肌炎的信号,但也不用过度紧张。只要多留意身体的异常变化,尤其是青少年,出现感冒样症状后如果有胸闷、乏力、心慌等情况,及时就医检查,就能早发现早处理。平时做好预防,比如接种流感疫苗、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也能有效降低心肌炎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