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心脏缺血引起的常见症状,核心表现是胸部疼痛或不适,但不同人症状可能有差异,学会识别关键特点能帮我们及时应对。
典型与非典型症状
典型发作时,患者常说胸骨后面像被重物压着疼,还可能伴随喘不上气。这种疼和肋间神经痛那种“闪电样”刺痛不一样,发作时人会忍不住停下正在做的事,本能地用手按住前胸。大概35%的患者症状不典型,比如上腹部烧得慌、下巴发酸,这些情况得特别留意,避免误诊。
疼痛的位置和放射特点
疼的位置有规律,主要集中在胸骨后面两三个手指头宽的区域。女性出现放射痛的比例比男性高21%,尤其要警惕左肩胛区(左肩膀后面)的酸胀感。疼还会顺着神经“串”,常见的是从左胳膊内侧一直串到无名指、小拇指。如果疼往脖子、耳后放射,要和颈椎病区分开。大概15%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背部放射痛,这是因为自主神经病变导致疼的位置没那么准。
发作的时间规律
发作时间能提示病情:大多数人剧烈活动后3分钟内出现症状,持续3-15分钟,休息或含硝酸甘油后2-5分钟能缓解。70%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晨起后3小时内发作,和早上皮质醇水平变化有关。如果疼痛持续超过20分钟不缓解,得高度警惕心肌梗死。
危险信号要警惕
这些预警信号不能忽视:新发心绞痛1个月内越来越重;静息时(不活动)发作变频繁;伴随大汗、恶心、眼前发黑;疼痛超过20分钟。如果有2项及以上,30天内心肌梗死风险会明显升高,必须立即去急诊。
应急处理步骤
怀疑心绞痛时,要立刻这么做:停止所有活动,半坐半躺(上半身垫高),减少心脏负担;含硝酸甘油时要坐着,避免站着引发头晕摔倒;如果用了3次药还没缓解,10分钟内要打急救电话。平时要定期检查急救药是否过期,注意储存条件(比如避光、防潮),避免药效失效。
长期管理要点
长期保护心脏得控制风险因素: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尤其是有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的人;可以练节律性呼吸(比如缓慢深呼吸),通过调整呼吸节奏改善冠脉储备能力;饮食上选富含精氨酸的食物(比如坚果、鱼类、豆类),帮着生成一氧化氮,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总之,心绞痛的关键是早识别、早处理,平时做好长期管理。重视风险因素、记住危险信号,就能有效降低心肌梗死风险,守护心脏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