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口突然像被大石头压着、闷得透不过气,甚至有窒息感,可能是心脏在“报警”——这就是心绞痛。作为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它的本质是心脏的“供血管道”出了问题:心脏表面的冠状动脉像给庄稼浇水的“水管”,当血管变窄、痉挛,心肌细胞得不到足够氧气,就会发出疼痛信号。这种疼痛是身体的“自带警报”:当心肌需要的氧气超过冠脉能供应的量,代谢废物会刺激心脏神经,通过神经通路给大脑发“求救”。研究发现,女性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比如胃里烧得慌、左臂发麻,容易被误诊;糖尿病患者对疼痛更“迟钝”,常表现为气短、没力气,甚至第一次心梗都没有疼痛。
心绞痛的“信号密码”:三类症状要分清
心绞痛的症状有“轻重等级”,不同类型提示不同风险:
- 稳定型心绞痛:固定运动强度下发作,比如爬三层楼、快走路时准时出现胸闷或痛,休息2-5分钟就能缓解。这类患者每年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概率约1%-2%。
- 不稳定型心绞痛:没活动时突然发作,疼超过10分钟,甚至一整天反复疼好几次。这类患者30天内发生心梗的风险更高。
- 变异型心绞痛:凌晨突然剧烈疼,做心电图会发现ST段抬高,可能引发严重的心脏乱跳(恶性心律失常)。
还要注意“无声的危险”:有些糖尿病患者只觉得气短、乏力;老人中常见“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没有疼痛,但心肌已悄悄受损。
心绞痛的“隐藏危机”:这些并发症要警惕
心绞痛不是“疼一下就过了”,背后可能引发连锁风险:
- 心脏乱跳(心律失常):缺血会打乱心脏电活动,出现室性早搏、房颤等,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 心力衰竭:反复缺血损伤心脏收缩力,时间久了心脏“泵血”能力下降,会出现气短、腿肿、稍微动就累。
- 急性心梗:血管里的斑块破裂,把血管完全堵死,心肌细胞快速坏死,必须在黄金时间内抢救。
- 心脏破裂:非常危险的并发症,虽少见,但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
发作时的“黄金自救”:记住“STOP”四步
遇到心绞痛发作别慌,“STOP”四步能快速降低风险:
- 停(Stop):不管当时是什么姿势,立刻停下来不动——站着就找地方坐,走着就马上站住,减少心脏耗氧。
- 含(Take):如果有硝酸甘油,把药片放舌下含服(喷雾剂要坐着用,避免摔倒)。
- 看(Observe):5分钟内症状没缓解(比如还是闷痛、透不过气),立刻打120。
- 躺(Position):半躺着(比如靠在沙发上),双腿下垂,减少回到心脏的血量,减轻负担。
特别提醒:第一次发作的人,不管缓解没缓解,都要尽快找医生评估——乱吃药可能加重病情。
预防心绞痛:五大“护心招”,筑牢防线
与其等发作急救,不如平时做好“预防工事”,这5点能帮你降低风险:
- 控好“危险因素”:坏胆固醇(LDL-C)<1.8mmol/L,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7%,血压<130/80mmHg——这些指标达标,能减少血管狭窄风险。
- 选对运动: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打太极、游泳、慢走,对关节冲击小,能增强心脏功能。
- 吃对“护心饭”:试试地中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少吃红肉;每周吃50克以上坚果(比如杏仁、核桃),能降低复发风险。
- 管理情绪:长期压力大、焦虑会增加心脏负担。每天做15分钟正念冥想(比如深呼吸、专注当下),能减少发作次数。
- 定期检查:每6个月做一次心电图、颈动脉超声,看看血管有没有斑块;必要时做冠脉CTA,更清楚了解冠脉情况。
心绞痛是心脏的“求救信号”,它提醒我们要重视心脏健康。不管是发作时的自救,还是平时的预防,核心都是“早发现、早干预”。把控血压、血糖、血脂当成日常,坚持运动、健康饮食、管理情绪,比临时急救更能守护心脏。记住:心脏的健康,藏在每天的生活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