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主要攻击呼吸系统,但它引发的身体反应其实是全身性的。比如发烧超过38℃时,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会扩张,可能引发搏动性头痛,这是全身炎症反应的间接表现。不过要注意,如果只是单纯头痛,没有干咳、乏力、闻不到味道或尝不出味道这些核心症状,更应该先考虑鼻窦炎、偏头痛等其他问题。
正确选戴口罩是重要的防护手段。医用外科口罩能很好地阻隔较大的飞沫颗粒,关键就在中间的熔喷布层。戴的时候要捏紧鼻夹,让口罩贴合面部;摘的时候别碰外层,避免沾到细菌或病毒。普通棉布口罩对0.1微米的小颗粒过滤效果有限,高风险环境建议用N95或KN95口罩,但连续戴不要超过4小时,不然呼吸会费力。
病毒入侵人体分几个步骤:首先通过表面的刺突蛋白和人体细胞上的ACE2受体结合,钻进细胞里;接着在肺泡的上皮细胞里大量复制,引发炎症反应;严重的话会导致肺泡里的渗出液增多,血氧水平下降。发烧是因为下丘脑的体温调定点升高了,这时候要记得多喝水、补充电解质。如果出现呼吸频率超过20次/分钟、血氧饱和度低于95%的情况,要赶紧去医院检查。
科学防护需要多层保护:1. 物理屏障:正确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密闭空间可以用空气净化设备;用紫外线消毒时要避免皮肤直接接触。2. 免疫支持:多吃含维生素C、锌的食物,每天睡7-9小时,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3. 行为干预:用肥皂洗手要搓够20秒以上,尽量少碰脸,经常接触的物品表面要消毒。
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糖尿病患者要关注血糖波动,因为血糖不稳会影响免疫力;高血压患者可以了解一下ACE2受体的相关研究。儿童防护重点是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还要选合适尺寸的口罩。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建议家人打疫苗,形成保护屏障。
常态化防控下,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很重要。长期焦虑会通过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影响免疫力,建议用运动、阅读等方式调节情绪。如果持续头痛还伴有其他可疑症状,比如干咳、乏力,要及时做病原学检测明确诊断。
总之,新冠防控需要我们正确识别症状、科学做好防护、关注特殊人群的需求,同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常态化下,既不要掉以轻心,也不用过度焦虑,有可疑症状及时检测,才能更好地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