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和反流性食管炎经常因为发病机制相似而同时出现。有数据显示,我国约3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胃食管反流症状,其中超过一半还合并了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黏膜屏障受损、胃肠动力紊乱是主要致病原因,肥胖人群的患病风险是正常人的2.8倍,长期用非甾体抗炎药也会加重黏膜损伤。
反酸、烧心是这两个病的典型症状,通常在餐后1小时出现胸骨后的灼热感,平躺时会更严重。还有约40%的患者会出现不典型症状,比如持续干咳、咽部有异物感、夜间哮喘发作,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就医做胃镜检查。
药物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原则,有些药物能抑制胃酸分泌促进黏膜修复,有些能形成胃黏膜保护屏障,还有些能加快胃排空速度。如果合并食管裂孔疝,需要延长维持治疗时间;如果幽门螺杆菌阳性,要优先考虑根除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是防治的核心。建议每日规律吃三顿饭,餐后两小时内避免平躺,睡前三小时停止进食;饮食要低脂、低糖、少咖啡因,多吃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别嚼口香糖,可以含无糖薄荷糖;把床头抬高15-20厘米,能使夜间症状降低60%左右;瑜伽中的猫牛式、蝴蝶式有助于胃肠蠕动,但要避免倒立体式。
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1-2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应纳入常规体检。日常可以通过记录餐后症状、平卧时反流情况建立症状日记,评估治疗效果。早期发现并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能有效预防疾病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