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人体的“动力核心”,它的供血全靠血液循环系统维持。如果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血流受阻,心肌细胞会因缺氧堆积代谢废物,刺激神经末梢产生胸痛信号——这种疼痛会通过脊髓传到大脑皮层,让人明确感觉到疼。不同原因引发的胸痛,疼的传导路径和伴随症状都有特点,能帮医生鉴别诊断。
心血管系统三大危急病症
1. 冠状动脉疾病急性发作
冠状动脉里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会形成血栓堵住血管,导致心肌供血中断。典型表现是胸骨后像有东西“压着”疼,持续超过5分钟,还可能往左肩、下颌串着疼,同时出冷汗、恶心。按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若疼痛超过15分钟,必须立刻叫紧急医疗救援。
2. 主动脉夹层
高血压患者突然发作的剧烈胸痛,像“被撕裂”一样,疼的位置会跟着夹层扩展而变化。急性期每过1小时,死亡率就增加1%,及时做CT血管造影才能确诊。疼的特点和夹层起源有关——比如升主动脉夹层可能伴随主动脉瓣反流的杂音。
3. 肺动脉栓塞
深静脉血栓脱落堵了肺动脉主干,典型表现是呼吸困难和胸痛“一起加重”,还会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D-二聚体检测结合CT肺动脉造影是主要诊断方法,Wells评分系统能辅助医生评估风险。
胸痛定位的临床价值
不同位置的胸痛,指向的病因不一样:
- 胸骨中段区域:68%是心源性疼痛(心脏问题引起);
- 左胸前区:要区分心包炎和肋软骨炎;
- 右侧胸壁:常和胆道系统疾病有关;
- 胸背部放射痛:70%以上是主动脉夹层;
- 剑突下区(胸口下方):多是消化系统疾病的表现。
症状危险分层标准
高危特征(立即启动急救):持续压迫样疼痛伴出冷汗、恶心;突发剧烈撕裂样疼痛;呼吸困难伴血氧下降;意识不清。
中危特征(2小时内急诊评估):反复发作的胸痛伴放射痛;新出现心律失常;有心血管病史者胸痛发作;伴随恶心呕吐。
低危特征(可门诊随访):局部按压痛明显;疼痛随体位变化;单次发作时间<5分钟;无基础疾病的青年患者。
现代诊断技术应用
急诊常用多方法联合诊断:
- 心电图:接诊后5分钟内完成12导联检查;
- 生物标志物:高敏肌钙蛋白需间隔3小时重复检测;
- 影像学:CT血管造影诊断准确率达95%以上;
- 床旁超声:评估右心负荷和心脏室壁运动是否异常;
- 风险模型:用HEART评分系统给胸痛分危险等级。
急救处理规范
突发胸痛时,要按以下步骤做:
- 立刻停下休息,半卧位能减少心肌耗氧;
- 含服硝酸甘油前要测血压(收缩压需>90mmHg);
- 阿司匹林嚼服需遵医嘱;
- 保持气道通畅,建立静脉通路;
- 打急救电话时,说清楚病史;
- 记好症状发作时间和变化过程。
二级预防策略
按202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指南建议:
-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
- 饮食:地中海饮食能降低30%心血管事件风险;
- 指标控制:血压保持<140/90mmH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mmol/L;
- 戒烟:完全戒烟能让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50%;
- 筛查: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心血管风险评估。
突发胸痛是重要的身体信号,鉴别诊断需要结合症状、检查等多方面信息。掌握危险症状的识别方法,配合规范的急诊处理,能显著改善预后。如果胸痛持续超过15分钟,或伴随出冷汗、呼吸困难等警示症状,一定要立刻启动紧急医疗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