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头部受到撞击时,颅骨与脑组织可能发生相对滑动,导致血管破裂。血液在颅腔里不断积聚,会使颅内压力逐渐升高;当压力超过身体的代偿极限时,会刺激脑子里负责呕吐的中枢(第四脑室底部的呕吐中枢),激活神经反射通路,引发呕吐。这种“中枢性呕吐”通常是喷射状的,和进食无关,且吐完后头疼、头晕等症状会持续加重,常伴随站不稳、天旋地转等前庭功能紊乱的表现。
不同年龄群体对颅内压的耐受能力有差异:青少年颅骨弹性好,早期症状可能很隐蔽,但一旦代偿机制“崩盘”,病情会快速恶化——这就是部分患者初期看似没事,几小时后突然加重的原因。
症状监测与风险评估
建议分三个阶段观察:
- 急性期(受伤后0-2小时):重点记录呕吐次数、头疼程度,同时关注意识变化(比如是否越来越嗜睡、叫不醒);
- 亚急性期(2-24小时):每小时检查一次瞳孔——看两边瞳孔是否一样大、对光有没有反应(比如用手电筒照,瞳孔会不会缩小);
- 迟发期(24小时后):注意有没有新出现的神经问题,比如突然胳膊腿动不了、说话含糊不清。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立刻警惕颅内出血:
- 头疼越来越重,吃止疼药也没用;
- 喷射状呕吐每小时超过3次;
- 意识变差(比如从清醒变嗜睡,或胡言乱语);
- 一边胳膊腿没力气、抬不起来;
- 瞳孔变大/变小,或两边不一样大。
院前急救怎么做
- 体位:半坐30度:让患者半坐起来(上半身抬30度左右),这样能保证大脑有足够的血液供应,还能帮静脉回血降低颅内压;如果没有颈椎损伤,要固定脖子(比如用颈托),避免乱动加重伤害;
- 环境:安静别乱碰:保持周围安静,别让太多人围着;如果患者躁动,不要随便用镇静药(需专业人员判断),不然会掩盖病情,看不出恶化;
- 测生命体征:每15分钟一次:每15分钟测一次血压、心率和呼吸。要注意“库欣三联征”——血压突然升高、心跳变慢、呼吸节奏乱(比如一会儿快一会儿慢),这是颅内压极高的危险信号。
出现以下情况,立刻送医院:
- 第一次呕吐后,2小时内又吐了;
- 瞳孔不一样大,或对光没反应;
- 血压超过140/90mmHg,同时心跳变慢。
医院诊疗怎么选
急诊查头部问题,首选头颅CT——它能查出95%以上的颅内出血或损伤;现在还有移动式CT,能在送医院前就做检查,比传统方式早30-45分钟确诊,抢救命时间。
如果出血少(<10ml),用纤维蛋白胶等新型止血材料能减少开刀;要是需要手术,神经内镜清除血肿比传统开颅手术好,术后并发症少40%。
康复阶段要注意
- 前庭功能训练(比如练平衡)可以用虚拟现实技术辅助,更有效也更易坚持;
- 认知功能(比如记忆力、反应力)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测评更准确;
- 定期查注意力、执行能力(比如能不能顺利完成一件事),跟踪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避开误区,做好预防
很多人有错误认知,得纠正:
- 没昏迷≠没损伤:约30%的颅脑损伤患者是清醒的,但脑子里可能已经出血;
- 喷射状呕吐≠肠胃病:它是颅内压高引起的,吐完更难受;肠胃呕吐通常和吃坏东西有关,吐完会缓解;
- 嗜睡≠累了:总睡不醒可能是颅内压升高的信号,要赶紧查。
预防建议要记牢:
- 运动(骑车、打球、滑雪)时戴符合国际安全标准的头盔;
- 儿童活动区(客厅、游乐场)装防撞垫,避免摔到头;
- 定期练平衡和协调能力(比如走直线、单脚站),减少摔倒风险。
最后要强调:头部撞击后,不管有没有症状,都要密切观察24-48小时;如果出现喷射状呕吐、头疼加重、意识变差这些“危险信号”,一定要立刻送医院——早发现、早处理能大大降低颅内出血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