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颅脑损伤的识别里,区分脑震荡和脑干损伤特别重要。这两种损伤的受伤原因、表现和处理方法有本质区别,咱们从几个方面说清楚。
发病机制的本质区别
脑震荡是轻型闭合性颅脑损伤,头部受外力撞击后,脑组织在颅腔内惯性晃动,导致神经细胞暂时失去功能(比如神经细胞的电活动异常、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紊乱),还有微小血管渗血,但没有明显的结构破坏(比如神经细胞没破裂、脑组织没碎裂)。
脑干损伤属于重型颅脑损伤,多因暴力直接作用于枕颈部或颅底(比如后脑勺、颅底被大力撞击),导致脑干实质出血、水肿,甚至神经纤维被扯断(弥漫性轴索损伤),还会因为血管损伤引发后续脑缺血。
临床症状的特征性差异
脑震荡患者的典型表现是:受伤后短暂昏迷(一般不超过30分钟),醒后会出现“逆行性遗忘”(不记得受伤前后的事情),还会有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神经系统检查没有异常,常用的昏迷评分(GCS)一般是13-15分(属于轻度损伤)。
脑干损伤则有三个特征表现:意识障碍持续存在(昏迷时间超过6小时)、自主呼吸节律异常(比如呼吸忽快忽慢、节奏紊乱)、脑干反射消失(比如瞳孔对光不收缩、碰眼角没有眨眼反应)。昏迷评分通常≤8分(属于重度损伤),还常伴体温异常(发烧或体温过低)、血压忽高忽低。
影像学检查的选择策略
怀疑颅脑损伤时,先做头部CT平扫,它能检出85%的脑干损伤,比如显示脑干有没有出血、水肿。但CT对轻度脑震荡的诊断价值有限,因为脑震荡没有明显的结构破坏,这时候需要结合症状判断,必要时做MRI检查。比如弥散张量成像(DTI)这种专门的MRI序列,能精准显示脑震荡导致的神经纤维微小损伤,比普通MRI的诊断敏感性高40%。
急救处理的黄金原则
现场急救要遵守“三禁三护”:禁止随意搬动头部(避免加重损伤)、禁食禁水(防止呕吐误吸)、禁揉压肿胀部位(避免加重出血);重点做好:让病人保持45度半卧位、用颈托固定颈部、密切监测呼吸、心跳、血压等生命体征。
转运过程中要维持血氧饱和度不低于90%(保证氧气充足),控制收缩压在90-160mmHg之间。如果出现颅内压升高的表现(比如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医生可能会用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但要避免过度换气(太快深呼吸会加重脑缺血)。
康复管理的阶段性特点
脑震荡患者需要渐进式恢复:急性期(1-7天)严格“认知休息”,避免看手机、电脑等屏幕;恢复期(2-4周)逐步增加轻度体力活动(比如散步);回归期(1个月后)可以恢复正常运动。
脑干损伤患者需要多学科康复介入,比如伤后48小时内开始高压氧治疗(效果最佳)、经颅磁刺激(神经调控技术)、吞咽功能训练(比如练习吞咽口水、吃软食)。预后可以通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监测判断,如果异常波形持续存在,提示恢复可能不好。
预防措施的科学依据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规范使用防护装备能让颅脑损伤发生率降低67%。高风险运动(如骑车、滑雪)时,要选符合安全标准(比如ASTM F1447)的头盔,它的能量吸收性能能有效减少70%的冲击力。
居家环境改造要注意:地面防滑(摩擦系数不低于0.6)、改善照明(照度不低于300勒克斯)、安装适配身高的扶手。儿童安全防护要做好:乘车时正确使用安全座椅(后向安装至2岁),游乐设施的跌落区要铺厚度不低于25厘米的橡胶地垫(缓冲跌落的冲击力)。
颅脑损伤的及时识别和正确处理对恢复至关重要。大家要掌握基础的区分方法,比如受伤后昏迷超过6小时、呼吸节奏乱、基本反射消失,要赶紧送医院。医生会结合受伤原因、症状和影像学结果综合判断,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