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炎是一种常见的肌腱及腱鞘慢性损伤性疾病,就像肌腱外面的“保护套”(滑膜鞘)因为反复摩擦、过度使用出了问题,多发生在手腕、手指、足部等经常活动的部位,很多人因为刷手机、职业重复动作或穿错鞋得上,影响日常做事。接下来从“为什么会得”“症状怎么变重”“怎么治”“怎么防”,以及“什么时候该就医”,帮大家把这件“小毛病”理清楚。
为什么会得腱鞘炎?
肌腱外面的滑膜鞘是保护肌腱的“缓冲层”,长期重复一个动作(比如刷手机、打字、手工缝补),会让肌腱和腱鞘反复摩擦——就像绳子来回磨管壁,时间长了“管壁”会发炎。比如现在很多人每天刷手机超过4小时,研究发现每天多刷1小时,得腱鞘炎的风险会高20%~25%;还有长期穿不合脚的鞋(比如鞋跟太高、鞋底太硬),足弓受力不均匀,足部肌腱的“保护套”也会被磨坏,容易得足部腱鞘炎。
腱鞘炎的症状是一步步变重的
腱鞘炎的疼不是突然来的,而是“慢慢熬”出来的:
- 初期:偶尔有点钝痛,比如刷手机久了手腕酸,动多了更疼,歇会儿能缓解;
- 中期:变成持续性疼痛,摸上去还肿,比如手指关节肿得按一下就疼;
- 晚期:连关节都动不了——手指腱鞘炎会出现“扳机指”(手指弯下去再伸直像扣扳机一样卡壳);足部的话会走路姿势变怪,早上起来关节发硬(晨僵)。
像数据录入员、手工劳动者、运动员这类“重复动作多”的人,最容易中招。
不同程度的腱鞘炎怎么治?
治疗要“看情况下菜碟”,不用一开始就开刀:
- 轻度:先调整习惯——比如打字时手腕垫个软垫子,每小时起来活动1分钟;用冷敷(冰袋裹毛巾敷15分钟)减轻炎症;
- 中度:配合物理治疗——比如超声波、低能量激光,能帮炎症吸收;
- 顽固性:医生可能会在超声引导下做局部注射,实在严重才用微创松解术。
重点:不管哪种治疗,都得配合康复训练,不然容易复发。
不同人群怎么预防?
不同人有不同的“防护重点”:
- 孕妇:激素变化会让腕部变松,戴个软护腕支撑;
- 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糖,避免肌腱代谢出问题;
- 运动员:练“离心收缩”(比如慢慢放下哑铃),增强肌腱韧性;
- 办公族:记住“20-20-20原则”——每20分钟,做20秒掌指关节屈伸(慢慢弯手指再伸直),再用20%的力气握握拳,简单又有效。
在家能做的康复训练
康复要“慢慢来”,分阶段练:
- 初期:练关节活动度——比如慢慢弯手指、转手腕,每天3次,每次5分钟;
- 中期:练“等长收缩”——比如手腕用力但不动(像“握紧拳头但不松开”),每次保持10秒,做10组;
- 后期:加抗阻训练——比如握力球训练:慢慢捏紧握力球,再慢慢松开(离心收缩),每周3次,每次15分钟;或者“手指瑜伽”:双手合掌用力压15秒,再反过来拉掌指关节(双手掌根相对,手指向外掰),每天3组。
什么时候必须去医院?
如果出现这3种情况,别硬扛:
- 疼痛超过2周还不好,歇着也疼;
- 晚上疼得醒过来;
- 关节动不了(比如手指弯不了、手腕转不动)。
医生会先摸一摸有没有肿、压不压疼,再用高频超声看——能清楚看到腱鞘变厚、滑膜水肿这些“炎症信号”。还要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这些全身病,别把腱鞘炎当成“小疼”耽误了。
腱鞘炎其实是“用出来的病”,关键在“早防早治”——平时少做重复动作,用对姿势;出现症状早调整,别等疼到动不了才去医院。保护好肌腱的“保护套”,才能少受疼,正常上班、刷手机、陪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