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场人、手工艺从业者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拇指根酸酸胀胀,虎口隐隐作痛,这些症状大多和反复用手造成的肌肉劳损有关。搞清楚手部“累”的原因,再针对性预防和调理,能有效避免小疼变成慢性损伤。
为什么反复用手会疼?看看手部肌肉的“压力”来源
拇指和食指交界的地方,有8块小肌肉和深层筋膜组成的“动力网络”。比如滑手机、敲键盘、缝衣服穿针时,大鱼际的肌肉(就是手掌靠拇指的那团肉)得一直保持收缩状态。有研究显示,如果每小时重复抓握超过1200次,肌肉纤维就可能出现微小损伤。这些小损伤累积多了,代谢废物堆在局部,刺激神经末梢就会引发疼痛。
在家就能做的康复方法
- 动态间歇训练:记住“20-20-20”原则——每工作20分钟,就做20秒的“握拳-伸展”动作(握紧拳头再慢慢张开),再加上手腕的屈伸运动(手腕往上弯、往下压)。有研究发现,这个方法能让肌肉疲劳程度降低37%。
- 冷热疗法用对时间:刚受伤的48小时内(急性期)用冰敷,每次15分钟,中间隔2小时(用毛巾包着冰袋,别直接敷皮肤);如果是疼了好久的慢性情况,就用中药热敷,温度控制在40-45℃(不烫皮肤为准),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酸涨。
- 筋膜球放松紧张肌肉:用直径5cm的筋膜球(或网球代替),沿着前臂靠近大拇指的那一侧(桡侧),慢慢滚到拇指根,碰到酸涨疼的点就停下来,垂直压30秒,能放松紧绷的筋膜。
- 调整用手环境减负担:把操作台调到手肘能保持100-120度弯曲的高度(不用抬胳膊或弯太低);用笔杆直径8-12mm的书写工具(太细的笔握久了累);滑手机时架个三角支架,让手机“站着”,不用拇指一直用力扒着。
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去看医生
如果有以下症状要重视:晚上疼得睡不着觉、手指像过电一样麻每天超过1小时、握力比原来下降30%以上(比如原来能握紧杯子,现在握不住)。医生可能会做这些检查:用超声看肌腱滑膜有没有增厚(正常小于2mm)、用肌电图查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超过50米/秒)、测拇指关节能弯能伸的角度,帮你确定问题 severity。
不同阶段的防护,这样做最有效
- 没疼的时候(初级预防):选符合国际标准(ISO 9241-6)的键盘、鼠标(比如弧度贴合手型的);定下工间操规矩,每小时做1次握力训练(比如握软球捏几下)。
- 有点酸但没疼(二级预防):每周做3次手部肌力训练,用500克的握力器(别太用力,以不疼为准);每季度查一次关节灵活性(比如试试拇指能不能碰到小拇指根)。
- 已经疼了(三级预防):每2小时换个操作姿势(比如敲半小时键盘,换成用鼠标点一会儿);建立职业病筛查档案,定期测肌力、查神经功能。
特殊人群要更注意
糖尿病患者因为容易有周围神经问题,如果手疼超过2周,要查微循环(看看手指血液流通情况);长期吃β-受体阻滞剂的人,要注意肌腱供血会不会不够(如果手疼加重,及时问医生)。经常用手的高风险人群(比如程序员、裁缝、打字员),每半年做一次专业手功能评估,早发现问题早调整。
总的来说,手部的疼大多是“重复动作累出来的”。不管是日常用手时的小调整(比如换个舒服的鼠标),还是出现症状后的康复(比如用筋膜球滚一滚),核心都是减少手部的“重复负担”。早预防、早干预,才能让手保持灵活,避免小疼变成难好的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