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里总觉得手臂酸胀,握拳时关节还发出“咔嗒”的响声?这可能是手用得太“累”了发出的健康信号——腱鞘炎,这种常见的劳损性疾病,和长期重复动作、环境温度、发力方式都脱不了关系。不少长期用手干活的人都有过类似症状,早干预能有效不让病情变严重。
发病机制解析
我们的肌腱外面包着一层滑膜鞘,就像给肌腱“涂润滑油”,既能减少摩擦,还能提供营养。但如果手总重复一个动作,超过了身体能承受的范围,滑膜细胞就会“闹情绪”——引发炎症反应。另外,低温环境会让局部血液循环变慢,代谢废物排不出去,这就是为啥很多人夜里疼得更明显。长期用手劳损的人,做影像学检查会发现,他们的腱鞘比正常人厚不少。
诱发因素分析
- 动作太频繁:手总重复同一个动作,肌腱承受的压力会大大增加,就像一直让它扛着超过自身重量的东西,时间长了肯定“扛不住”;
- 环境太冷:低温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研究发现,长期在冷环境下工作的人,腱鞘炎更容易复发;
- 发力方式错了:用手时只靠手腕或手指“单独使劲”,腱鞘会承受不正常的压力;如果能正确调动前臂肌肉发力,就能把压力分散开,减少对腱鞘的伤害。
分阶段治疗策略
急性期(0-72小时内)
这时候要遵循RICE原则:先歇着,别做让疼痛加重的动作;用冰袋敷,每次15分钟,中间隔2小时;用弹性绷带轻轻裹住患处;把胳膊抬高点(比如垫个枕头),促进血液回流。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意,冰敷时间别太长,避免冻伤。
亚急性期(72小时后)
可以换成热毛巾或暖水袋敷,促进血液循环,还能配合物理治疗(比如超短波、红外光之类的)。最近有研究说,把几种物理治疗结合起来用,缓解酸胀、疼痛的效果更好。
药物治疗
有些抗炎药需要餐后吃,减少对胃的刺激;还有局部封闭治疗,一定要找专业医生操作,做完后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别沾水感染。
康复训练
要分阶段做肌腱滑动练习:初期先做简单的基础动作,比如慢慢握拳再松开,感受肌腱的拉伸;中期可以加一点阻力训练,比如用弹力带轻轻拉手指;后期再恢复日常用手的动作,比如拿杯子、敲键盘。有数据显示,规律做训练能让复发的风险降低不少。
职业防护小贴士
经常坐办公室的人,建议每工作30分钟就停下来活动活动手——比如搓搓手掌、转转手腕,或者做几个“勾手-伸手”的动作;每天固定做几次腕关节拉伸,比如把手掌向上,用另一只手轻轻拉手指,保持10秒再放松;调整电脑、鼠标的角度,让手腕保持自然放松的姿势(别总“塌”着或“翘”着),减少腕管的压力;发力的时候尽量用整个身子带动,比如捡东西时先蹲下来,别只弯腰用手腕使劲,这样能避免局部负担太重。
什么时候要去看医生?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得赶紧去医院:关节总弹响(比如握拳时“咔嗒”声不停)、夜里经常疼醒、握力明显下降(比如拿杯子都觉得费劲,或者拧不开瓶盖)。医生会通过影像学检查(比如B超、核磁)看看腱鞘的病变程度,帮你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别等疼得受不了才重视。
其实腱鞘炎说到底是“用手习惯”出了问题——不管是干体力活还是敲键盘,都得给手留够“休息时间”。早发现、早调整,比如每小时起来动一动,或者改改发力方式,就能让手一直保持灵活,别等疼到影响生活才想起“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