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突然闹毛病时,不少人会担心连累其他健康指标,有读者问:急性胃肠炎发作时,血糖会不会突然升高?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身体的代谢变化、特殊情况的影响等多方面讲清楚两者的关系。
肠胃炎发作时,身体代谢怎么变?
当病菌侵袭肠胃时,身体会启动防御反应,比如呕吐、腹泻。这时候,水分和电解质会跟着消化液大量流失——据《临床胃肠病学》数据,血容量可能减少15%~20%。为了维持生命活动,身体会赶紧分解肝里的糖原供能,但这种临时补能的方式一般不会让血糖异常升高。
甚至有国际权威医学机构研究发现,68%的胃肠炎患者反而会出现血糖偏低。这是因为频繁呕吐吃不下东西、腹泻流失营养,再加上炎症因子会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几重因素叠加导致的。就像手机没电时会自动进入省电模式,身体也会降低代谢率维持基本运转。
哪些特殊情况会让血糖波动?
不过,要是碰到特殊体质或者多种应激叠加的情况,结果可能不一样。比如糖尿病患者本身胰岛素调节有问题,胃肠炎引发的应激反应会刺激肾上腺分泌皮质醇、肾上腺素——这些激素会升高血糖,就像本来已经绷得很紧的橡皮筋,再用力扯一下,血糖可能就会剧烈波动。
研究还发现,严重脱水会激活身体的“应激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这种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可能打乱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的正常工作。《内分泌学前沿》的动物实验显示,在“严重脱水+基础疾病”的双重应激下,血糖最高能比平时高37%。但这种情况得同时满足“严重脱水”和“有基础病”两个条件,不是胃肠炎的常见情况。
该怎么应对和监测?
对普通患者来说,重点要关注的是脱水情况,不用过度盯着血糖。看看尿量多不多、皮肤摸起来有没有弹性,这些指标更有用。如果一直头晕、心跳变快,先补电解质(比如淡盐水),而不是急着补糖。
特殊人群得加强监测:1. 有糖尿病的人,最好备个便携式血糖仪随时测;2. 老人可以多关注晨起空腹血糖的变化;3. 孩子要是出现嗜睡,得小心代谢乱了。
中华医学会最新的胃肠炎诊疗指南也说了,不用常规查血糖,只有出现意识不清等特殊情况时才需要查——这样既避免过度检查,又能精准找出高风险的人。
这些误区要避开
网上传的“肠胃炎一定会升血糖”其实有三个误区:第一,把“临时应激反应”当成了“疾病本身的特征”;第二,没分开健康人和有慢性病的人代谢不一样;第三,用极端例子代替了大多数人的情况。
正确的理解是:胃肠炎本身不会直接让血糖升高,但可能通过应激反应间接影响某些人——就像雷雨不一定会发洪水,但住在河堤边的人得特别小心。
要是一直腹泻、呕吐,先补带盐分的液体,比如口服补液盐或者淡盐水。如果症状超过24小时还没好,赶紧去医院检查。健康管理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别被网上的传言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