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是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夏秋季常见,3-10岁儿童更容易感染,目前柯萨奇A组病毒是主要病原体,典型表现是咽喉部突然长出灰白色小疱疹。
病程发展的三个阶段
感染病毒后会经历完整的临床过程:
- 潜伏期(2-4天):病毒在消化道复制,孩子可能出现食欲减退,但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
- 急性期:突然发高烧,喉咙痛得厉害,体温常维持在39℃左右,孩子会因为疼痛拒绝吃东西。
- 溃疡期:疱疹破溃后形成黄色溃疡面,这时候咽痛最严重,但体温会慢慢下降,整个病程通常持续3-5天。
普通咽炎与疱疹性咽峡炎的咽痛区别
普通咽炎和疱疹性咽峡炎的咽痛有明显差异:
- 疼痛强度:疱疹性咽峡炎的咽痛更剧烈,还会伴随流口水的症状;普通咽炎的疼痛相对较轻。
- 发热特征:疱疹性咽峡炎会持续发高烧,普通咽炎一般不发烧或者只发低烧。
- 病变部位: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只局限在软腭、悬雍垂这些部位,不像手足口病会在手脚、口腔等多个地方出现。
家庭护理的核心要点
因为病毒有自限性,护理重点在于缓解症状:
- 减轻咽痛:吃凉一点的食物能降低局部敏感性,比如冷藏的流质食物(粥、奶等)。
- 补充水分:要少量多次喝电解质水,注意观察孩子的尿量,如果尿少可能是脱水了。
- 调整饮食:避免吃辣的、酸的等刺激性食物,选择南瓜粥、土豆泥这类温和的流食。
- 环境管理:家里湿度保持在50%-60%,能减轻溃疡带来的疼痛。
治疗的新情况
最新研究发现,干扰素雾化治疗可能缩短病程,但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需要严格权衡风险和好处,目前有新型抗肠道病毒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防控传播的关键
这种病毒在环境中抵抗力较强,要注意这些环节:
- 餐具管理:用耐高温材质的餐具,最好用煮沸的方式消毒。
- 空气处理:用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能有效杀死环境中的病毒。
- 排泄物处理:孩子的分泌物(口水、大便等)要用含氯消毒剂处理后再清洁。
提升免疫力的方法
临床观察显示,维生素D水平和感染复发有关,可以这样做:
- 日光照射:每天晒15分钟太阳,促进身体自己合成维生素D。
- 营养补充:多吃三文鱼、蛋黄等含天然维生素D的食物。
- 作息管理: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维持黏膜的免疫屏障功能,减少感染。
总之,疱疹性咽峡炎是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家长要学会识别典型症状,做好家庭护理和传播防控,通过晒太阳、合理饮食、充足睡眠提升孩子的免疫力,能降低复发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