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往往比较隐匿,而且没有特别典型的“标志性”表现。了解这些典型症状,对高危人群做好症状监测非常重要。
进行性贫血的表现
白血病引起的贫血,是因为红细胞的生成被癌细胞抑制了,主要特点是“慢慢加重的苍白”:1. 脸色会逐渐变成蜡黄或苍灰,和正常的“白里透红”不一样,是没有血色的“病态白”;2. 会觉得浑身没力气,稍微活动一下就喘不过气(比如爬两层楼梯就累得慌),这是身体缺氧的表现;3. 吃铁剂补不管用——因为不是缺铁导致的;4. 严重时可能出现腿肿(按下去会有小坑,好久才恢复),甚至心脏不舒服。如果不明原因的贫血持续2周以上,一定要及时查外周血细胞分析。
异常出血的特点
白血病导致出血,主要是血小板太少或凝血功能出了问题,常见表现有:1. “自发性出血”——没磕没碰就牙龈渗血、流鼻血,皮肤上出现瘀点瘀斑;2. 黏膜出血——比如月经量大到超标(比如每小时要换一片卫生巾)、拉黑便(提示消化道出血)、尿血;3. 出血没有明确外伤史——比如胳膊上突然出现一块青紫色瘀斑,但想不起来什么时候撞过;4. 普通止血方法没用——比如流鼻血用棉球压了半小时还止不住。要注意: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⁹/L,出血风险会明显增加,得赶紧去医院。
骨骼压痛的特殊表现
白血病细胞会“侵犯”骨髓,导致骨头疼或压痛,特点很鲜明:1. 胸骨中下段压痛的概率高达70%——就是胸口正中间的骨头,用手轻轻按会疼;2. 四肢长骨(比如大腿骨、小腿骨)疼——往往是晚上或不动的时候更厉害(比如睡觉翻个身就疼醒);3. 小孩更爱喊“关节疼”——比如膝盖、手腕疼,甚至没法正常跑跳;4. 拍片子能看到问题——比如骨质疏松,或者骨头有局部破坏。如果有胸骨压痛,再加上外周血检查异常,是很重要的诊断线索。
发热的注意事项
持续发烧要警惕这几点:1. 热型“不规律”——要么是“弛张热”(体温忽高忽低,比如上午37℃,下午突然升到39℃),要么是“不规则热”(发烧没有固定时间,有时候烧有时候不烧);2. 普通抗生素没用——比如吃了3天头孢,发烧还是没退;3. 伴随局部感染表现——比如口腔溃疡、嗓子疼、牙龈肿;4. 要先排除其他问题——比如感冒、肺炎、风湿免疫病(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如果发烧超过3天,还伴随贫血、出血等症状,建议查炎症指标。
症状组合的诊断意义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组合,诊断白血病的准确性会更高:
- 贫血+出血:敏感性65%,特异性82%(也就是说,100个有这两个症状的人里,65个可能是白血病,82个不是的人不会被误判);
- 出血+骨痛:敏感性58%,特异性89%;
- 骨痛+发热:敏感性52%,特异性91%;
- 三个症状一起出现(比如贫血+出血+骨痛):敏感性41%,但特异性高达96%(一旦出现,大概率要警惕白血病)。
需要做哪些检查
初筛建议做这些项目:1.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五分类)——看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有没有异常;2. 外周血涂片——直接在显微镜下看血液里的细胞有没有“变异”;3. 生化全项——包括乳酸脱氢酶、尿酸等指标,反映身体代谢情况;4. 凝血功能检测——排查出血原因;5. 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这是确诊的“金标准”,通过抽取少量骨髓,看里面的癌细胞类型和数量。
怎么预防白血病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预防可以从这几点入手:1. 避免化学物质伤害:工作中接触苯、甲醛等物质时,一定要戴手套、口罩,定期体检;装修后要测室内苯系物浓度,达标了再入住;2. 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尽量少做不必要的CT、X光检查(减少电离辐射),适量运动(比如散步、慢跑)增强免疫力;3. 注意饮食安全:少吃腌制食品(咸菜、腌肉),别吃发霉的食物(比如发霉的花生、玉米,里面有黄曲霉毒素);4. 定期监测:高危人群(比如长期接触化学物质、有白血病家族史)每年查一次全血细胞计数,早发现异常。
如果上述症状组合(比如贫血+出血、出血+骨痛)持续2周以上,一定要及时去血液专科就诊。现在医学有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方法,早期诊断的患者5年生存率能达到60%-80%,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