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急救三不原则和五防护理

健康科普 / 治疗与康复2025-09-14 14:39:23 - 阅读时长6分钟 - 2675字
系统解析老年痴呆患者骨折后的全流程管理方案,涵盖急救处理、治疗方案选择、并发症预防及康复训练等核心环节,提供可操作的护理要点和最新医学建议,助力提升患者预后质量。
老年痴呆骨折护理康复训练营养支持并发症预防影像学检查内固定术压疮防治认知障碍护理关节保护老年医学骨科治疗
骨折急救三不原则和五防护理

骨折是常见外伤,从刚发生到康复的全周期管理,每一步都得讲科学——既能减少伤害,也能帮骨头更好愈合,还能降低并发症风险。

急性期:先守“三不”,再固定

骨折刚发生时(急性期),最关键的是“别瞎动”。发现疑似骨折(比如肢体变形、肿得厉害、碰一下就疼得要命),得立刻遵守“三不原则”:不移动患肢——乱挪可能让骨折端戳伤血管神经,加重伤害;不热敷按摩——热敷会让肿胀更严重,按摩可能把小骨折搓成大骨折;不强行复位——别看着骨头弯了就上手推,这会造成二次损伤。
接下来要做临时固定:找块硬质平板(木板、硬纸板甚至雨伞都行),用布条或皮带绑住骨折部位——固定范围得覆盖骨折上下两个关节(比如小腿骨折,要固定膝盖和脚踝),这样能不让骨折端晃。转运时让患者平躺着,别让受伤的地方磕着碰着。有研究显示,专业固定每晚1小时,骨头愈合速度可能慢15%,所以越快固定越好。

影像检查:选对方法,平衡“清楚”和“安全”

做影像检查不是越贵越好,得看“需不需要”和“能不能承受”。常用的三种检查各有侧重:

  • X线片:最快最常用,能快速找到骨折位置(比如胳膊、腿的骨折),便宜又方便;
  • CT三维重建:适合看关节面的损伤(比如膝盖、肩膀骨折),能把关节“拆开来”看清楚,像拼积木一样;
  • MRI:查“隐匿性骨折”(骨头里的微小裂缝,X线片看不到)最准,准确率高达98%,还没有辐射。
    如果是认知障碍患者(比如阿尔茨海默病,没法配合检查),2023年《骨科影像指南》建议优先选低剂量CT——既查得清,又减少辐射伤害。

治疗方案:不是“手术vs保守”,而是“适合才好”

选治疗方法得综合三件事:骨折位置(比如大腿根的股骨颈骨折,血供差,容易不愈合)、基础身体状况(有严重心脏病、糖尿病的人,能不能扛手术)、预期生活质量(想自己走路还是坐轮椅)。
比如65岁以上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大多选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3个月能自己走路的人有72%;如果是年轻人,可能选打钢钉(内固定)。要是选保守治疗(打石膏、牵引),得特别防深静脉血栓——长期不动会让血液瘀在腿里,形成血栓(严重的会跑到肺部引发肺栓塞),建议用间歇性气压治疗(像充气腿套,定时挤压腿部帮血液流通)。

认知障碍患者:护理要“防”在前

有认知障碍的患者(比如记不住事、认不得人),护理得建“五防体系”:

  • 防拔管:用可拆卸约束带(不是绑死,能解开),避免患者把输液管、引流管拔掉;
  • 防坠床:装感应报警器(床周围有压力传感器,患者要下床就响),或者用床栏;
  • 防误吸:改吞咽训练(把食物打成泥,吃饭时坐直,慢慢嚼),避免呛到食物进气管;
  • 防激越:调整环境(房间放患者熟悉的照片,减少噪音,别乱挪家具),让患者有安全感,少发脾气;
  • 防谵妄:用昼夜节律光照(白天开窗帘晒自然光,晚上开小夜灯),帮患者保持正常睡眠,避免胡言乱语。
    还有个小技巧:给患者听熟悉的音乐(比如年轻时喜欢的歌),能让躁动发生率降40%。

营养:吃对“原料”,帮骨头长

骨折愈合得靠营养“补”,重点补三样:

  • 蛋白质:每天每公斤体重吃1.2-1.5克(比如50公斤的人,每天吃60-75克——1两瘦肉+1个鸡蛋+1杯牛奶+1把豆子),蛋白质是骨头生长的“砖”;
  • 维生素D:每天800IU(喝2杯牛奶+半小时晒太阳,或者吃维生素D片),帮钙吸收,骨头才结实;
  • ω-3脂肪酸:每天补1克(吃深海鱼比如三文鱼,或者亚麻籽、核桃),能缩短骨痂形成时间——骨痂是骨头愈合的“桥梁”,长越快骨头越稳。
    如果有吞咽困难(比如中风患者),可以用医用营养补充剂(冲成糊状喝),但要问医生——有些补充剂会和降压药、降糖药冲突。

并发症:长期卧床要“定时管”

长期卧床的患者(比如术后不能动),最容易出压疮、血栓、肺炎,得定好“护理周期”:

  • 每2小时翻身:翻的时候保持身体直线(别扭腰),角度不超过30°,避免压迫骶尾部、脚后跟这些骨头突出的地方;
  • 每3小时咳痰:用空心掌从下往上拍背,让患者做深呼吸,把痰咳出来,防肺炎;
  • 每4小时气压治疗:用充气腿套挤压腿部,促进血液流通,防深静脉血栓。
    还有压疮预防:用泡沫敷料贴在骨头突出的地方,加个减压气垫床,能让Ⅱ期压疮(皮肤发红、起水疱)发生率降58%。尿管尽量别留超过72小时,不然容易得尿路感染。

康复:越早越好,但要“循序渐进”

康复不是“伤好了再练”,而是“术后就开始”,但得慢慢来:

  • 术后第1天:做踝泵运动——脚腕来回勾脚(像踮脚尖)、绷脚(像踩刹车),每次10下,每天5次,防血栓;
  • 术后第3天:练关节活动度——比如膝盖骨折,慢慢弯膝盖(从30°到90°);肩膀骨折,慢慢抬胳膊(从低到高),别用力过猛;
  • 术后第7天:试着坐床边——先坐5分钟,再延长到10分钟,适应后再站。
    如果有条件,用关节活动监测仪(能测关节弯了多少度),避免练太狠。智能康复系统(带传感器的设备,指导动作)能让关节活动度达标时间提前4天。

家居改造:从“五感”入手,防二次跌倒

患者回家后,家里得改得“安全”,这叫“适老化改造”,重点在“五感”:

  • 视觉:装感应夜灯(走廊、卫生间),晚上起来不用摸黑;
  • 听觉:装紧急呼叫按钮(马桶旁、床边),摔倒了能立刻叫人;
  • 触觉:铺防滑地胶(厨房、卫生间),防滑倒;
  • 本体觉:装助力扶手(马桶旁L型扶手、床边垂直扶手),起身时能扶一把;
  • 前庭觉:填平地面高差(去掉门槛,铺平地毯),避免绊倒。
    研究显示,这样改造能让二次跌倒风险降67%——跌倒对骨折患者是“致命伤”,很可能让刚长好的骨头再折。

照护者:自己好,才能照顾好别人

照顾骨折患者的人(家属、护工),别忘给自己“充电”,建“三级支持网络”:

  • 日常任务分解:把每天的事拆成小步骤(8点翻身、9点喂饭、10点康复),别“一口气做完”;
  • 每周喘息服务:找专业护理人员帮半天,自己出去逛逛街、睡个觉;
  • 每月心理督导:找心理医生或照护者顾问,聊聊压力,疏解情绪。
    2023年《照护者健康白皮书》说,定期参加互助小组(和其他照护者交流),能让抑郁评分降34%——照护者健康了,患者才能更安心。

总的来说,骨折不是“躺躺就能好”的病,从急性期的“三不”到康复期的训练,从营养补到家居改,每一步都得“讲科学”。不管是患者还是家属,跟着这些步骤来,既能帮骨头更快愈合,也能减少并发症,让生活尽快回到正轨。记住:骨折处理的核心,是“减少伤害+促进愈合+预防复发”。